别再被 “配料表干净” 忽悠了!科普人揭穿反智陷阱:防腐剂比盐还安全

“配料表越短越健康,0 添加才放心”—— 如今超市货架上,“配料表干净” 已成食品营销的金字招牌,不少消费者甚至将长配料表直接等同于 “不健康”“有猫腻”。但职业科普人、《时间的形状》作者汪诘近日发声:对 “配料表干净” 的狂热崇拜,实则是一场反智陷阱,不仅可能让我们错过安全美味的食品,还可能在 “纯天然” 的幌子下,掉入高盐高糖的健康雷区。

这场认知误区的核心,是对 “化学物质” 的盲目恐惧和对 “纯天然” 的过度迷信。汪诘指出,所有物质本质都是化学构成,“纯天然” 与 “人工合成” 并非安全与否的判断标准。比如被很多人排斥的嫩肉粉,核心成分木瓜蛋白酶恰恰提取自天然番木瓜;而被奉为 “天然零食” 的槟榔,却含有明确的一级致癌物。更具颠覆性的是,一根普通香蕉若列出完整成分,会出现蔗糖、谷氨酸、纤维素等一长串 “化学名词”,甚至因含钾 – 40 具有放射性,但没人会质疑香蕉的安全性。“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关键看成分剂量是否有害,而非是否含‘人工添加’”,汪诘强调。

被 “配料表干净” 论攻击最狠的防腐剂,实则是食品安全的 “隐形卫士”。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 6 亿人因食用受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患病,42 万人因此死亡。而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合法防腐剂,能有效抑制细菌、霉菌滋生,避免食物腐败变质。更颠覆认知的是,从毒性指标 “半数致死剂量(LD50)” 来看,常见防腐剂山梨酸钾的 LD50 约为 4900mg/kg,而我们每天吃的食盐(氯化钠)LD50 仅为 3300mg/kg—— 这意味着,同等剂量下,食盐的毒性比山梨酸钾更高。且合法防腐剂在安全剂量内会被人体正常代谢,不会造成负担,远比过量摄入盐、糖的危害小。

盲目追求 “0 添加”,反而可能让健康受损。为迎合消费者对 “干净配料表” 的需求,不少商家放弃高效安全的防腐剂,转而用大量盐、糖来延长保质期。比如一些 “无添加” 酱菜、果脯,钠含量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标榜 “手工制作” 的糕点,糖分占比甚至超过 50%。《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用盐达 9.3 克,远超 5 克的推荐标准,“无添加” 食品的高盐高糖无疑会加剧这一问题。“消费者以为避开了‘化学添加剂’,实则跳进了更明确的健康陷阱”,汪诘直言。

更危险的是,“配料表干净” 的需求可能倒逼商家造假或选择风险更高的替代方案。部分商家为缩短配料表,可能隐瞒添加成分;还有商家用未经验证的 “纯天然提取物” 替代有明确安全数据的现代添加剂 —— 前者成分不明、风险未知,后者虽名字是化学名词,却有几十年的安全研究支撑。“这相当于放弃已知的低风险,拥抱未知的高风险”,汪诘举例,就像治病时放弃确定有效的抗生素,选择成分不明的 “偏方”。

对于食品标签,汪诘提出了更理性的建议:参考日本的标注方式,对香料、酸度调节剂等 14 类添加剂,允许标注功能类别而非具体成分,避免用一长串 “天书” 引发消费者恐慌。同时可建立官方数据库,通过二维码提供详细配料信息,既保障知情权,又避免不必要的焦虑。“能写在配料表上的,都是经过国家安全审批的,真正该警惕的,是那些打着‘纯天然’旗号却未经安全验证的产品”,汪诘强调。

新闻总结

科普人汪诘揭穿 “配料表干净 = 健康” 的反智陷阱,指出:所有物质皆为化学构成,“纯天然” 不代表安全;合法防腐剂(如山梨酸钾)毒性低于食盐,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盲目追求 “0 添加” 会导致商家用高盐高糖防腐,加剧健康风险;部分商家还可能因需求造假或使用风险未知的 “纯天然提取物”。建议参考日本简化食品添加剂标注,通过官方数据库提供详细信息,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关注成分剂量而非是否 “添加”,避免被营销概念误导。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