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挑战下,气候友好稻作在云南兴起】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天气愈发干燥,水资源日益紧张,水稻种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年多前,“气候友好稻作”模式在一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实践交流会上被提及,上个月,来自四川攀枝花、安徽芜湖和黑龙江抚远的农友与记者一同前往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在昆明、普洱和红河的项目地,探寻这种在多样化乡村场景下落地生根的稻作技术,如何在用水更少的情况下种出好稻子。

【气候友好稻作模式:减水与减排并行】
“气候友好稻作”采用好氧耕作方式,通过减少土壤泡水的时间和面积来实现减排目的。在昆明北部瓦恭社区的气候友好示范田,采用的是起垄沟灌湿润种植法。起垄是将土壤堆成高于地面的条状垄台,开沟则是挖掘低于地面的沟,作物种在垄上并覆有地膜。这种模式与兰州蔬菜旱作区的“双垄三沟技术”近似,能减少稻田甲烷排放,因为传统淹灌田持续淹水会造成土壤缺氧形成厌氧环境,导致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产生甲烷,而减水模式避免了这一问题。同时,该模式还提升了田间管理效率,减少了田间管理人数,作业难度也相对降低。
【不同种植技术:适应不同需求】
除了起垄沟灌湿润种植,思力还采用旱稻直播点籽技术,种植各地传统老品种水稻,省掉人工育苗移栽环节,直接把种子点在覆了地膜或其他覆盖物的垄上。这种旱作技术完全不需要淹田,抗旱能力更强,适应云南干旱趋势,但亩产比淹水种植少约200公斤。在云南,部分地区如攀枝花因多年种植蔬菜导致地下水资源消耗大,加上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水资源紧张;芜湖年初干旱持续加剧,夏季高温极端;抚远虽无迫切用水焦虑,但政府通过补贴引导用水方式。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探索适合的种植模式。
【推广合作:与基层组织携手】
个体小农因水稻种植收益低、投入成本高,在插秧季面临干旱时往往选择弃种水稻。思力选择与基层组织合作,农技站是其主要合作方之一。农技站承担着保证粮食生产和推广技术的职责,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从2022年起推广杂交稻的旱作技术。在石屏县,农技站为鼓励村民种水稻,免费提供农资,进行统一飞防和机器收割,还提供生态补偿。当地因雨季降水量变少,春旱严重,推广水稻减水种植,采用起垄沟灌湿润种植模式的稻田亩产约700多公斤,还保护了异龙湖流域生态。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种植方案】
在没有生态保护任务的区域,农技站更关注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思力与各地农技站合作,因地制宜推广技术。在切龙中寨,思力与“乡村之眼”合作,根据当地山上水少、山下水多的特点,在高处梯田采用旱稻直播技术,中间采取起垄沟灌的湿润种植,最低处沿用传统淹水种植,每种模式都种有当地老品种和杂交品种进行对照实验。老品种“红鸟鸟能”抗旱能力强,在起垄沟灌模式下有增产潜势,其他品种采取旱作或湿润种植后也有不同程度增产。起垄沟灌的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农户用水紧张和梯田维护之间的矛盾。
【新闻总结:气候友好稻作的本土探索与挑战】
在云南,“气候友好稻作”模式在应对干旱和水资源紧张问题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通过与基层组织合作,因地制宜地推广起垄沟灌湿润种植、旱稻直播点籽等技术,既考虑了减少用水和温室气体排放,又满足了当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需求。然而,这项推广工作才刚刚起步,旱地直播种植受病虫害、杂草、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不同种植模式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剧烈的气候变化也为适应性实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未来如何不断优化技术,适应更多区域,是思力和当地农技部门需要持续面对的挑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