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第一”枷锁,解锁自我价值:快速缓解焦虑的秘诀

在新学期拉开帷幕之际,众多青少年满怀“要更努力、要变得更好”的热忱开启新征程,然而,“我要争第一”的念头也如影随形。这种对“第一”的执着,有时能成为前进的强大动力,有时却化作沉重的枷锁,让人喘不过气。2025年9月1日,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发展中心负责人果海霞在2025科普中国说“开学第一课——探索吧,少年!”的演讲《不当第一,也能了不起!》中,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缓解焦虑、寻找自我价值的深刻启示。

在大众的认知里,“第一”被赋予了极高的权重,常被视为证明个人能力、获得认可与体现价值的唯一或核心途径。不少人坚信,唯有站在顶端,才能被看见、被肯定、被喜爱,于是“我的价值等于第一、等于足够优秀”成了追逐“第一”时的核心价值观。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超60%的学生曾因成绩感到焦虑,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人其实没有必要被“第一”绑架,不当第一的你,同样了不起。

每个人特质不同,人生赛道也各不相同。“优秀 = 有价值”的公式过于狭隘,它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潜能与可探索的广泛价值。就像森林中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苔藓与蘑菇,生态系统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第一”,更需要不同个体的“了不起”。那么,如何找到并确认自己的独特价值呢?重建自己的内在价值体系是关键。

小林的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毕业于名校金融专业,进入顶级投行工作,是父母与他人眼中“了不起”的典范。但他在工作中长期感到空虚、压力巨大,唯有下班后捏陶土能让他获得慰藉。在咨询过程中,通过为“本职工作带来的美好感受”与“陶艺带来的美好感受”打分,小林发现陶艺能给他带来深层的平静与长久的喜悦,且他在金融工作中未被充分利用的艺术感知力在陶艺中得到了发挥。他意识到“金融精英”是社会强加给他的标准,并非自己的本心。在重建内在价值体系、重新定义“了不起”后,小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将更多时间投入陶艺,尽管陶艺订单收入不及投行薪资,但他内心的充盈感远超以往。

在追求独特价值的道路上,质疑、困难与自我怀疑是常态,而“接纳自己”正是应对这一切风暴的核心锚点。接纳自己并非“躺平摆烂”“自我欺骗”或“消极认命”,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看见与自我理解。具体来说,要做到承认现实,如实地看见自己的全部,包括优势与劣势、成就与失败等;停止对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我确实做不到某些事”,也肯定“我已尽己所能完成了部分事”;自我关怀,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尤其在犯错、受挫时,给予自己包容与支持;允许不完美,允许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犯错、失败,允许自己有局限性、有脆弱的时刻;用“是”代替“应该”,减少“我应该怎样”的自我苛责,多问问自己“我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我真正需要、想要的是什么?”

打破“第一”的枷锁,接纳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这是缓解焦虑、实现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在新学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