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5万亿之城诞生!北京崛起如何重塑中国城市格局

在中国城市经济的激烈角逐中,一则重磅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北京经济总量即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在“十四五”规划收官渐近的关键节点,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不仅让北京紧随上海,成为全国第二个跻身“5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深刻重塑着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

北京迈向5万亿GDP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2024年,北京GDP达4984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2%,距离5万亿元仅一步之遥;2025年上半年,北京经济延续向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为全年突破5万亿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北京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在经济发展质量上,北京更是走在全国前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关键指标均处全国最优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甚至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是北京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信息服务业成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长期居全国之首,2025年一季度,信息软件业全行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4.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四成,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金融业实力强大,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是当之无愧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科技创新为北京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研资源密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消费新亮点也有效激发了内需潜力,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引爆消费活力,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

北京的发展并未局限于自身,而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导向,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为发展高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腾出空间,也为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机遇。对雄安新区的支持,为雄安新区带来优质教育与医疗资源,超4000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落地创业。城市副中心建设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迈进,缓解了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与资源压力,带动通州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协同方面,“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模式日趋成熟,交通一体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京津冀居民切实享受到协同发展红利。

随着北京与上海携手进入“5万亿俱乐部”,中国城市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从城市梯队看,5万亿级的京沪为第一梯队,4万亿级的深圳、广州、重庆构成第二梯队,2万亿级的苏州、成都、杭州、武汉等为第三梯队。区域发展中,中西部城市崛起,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强劲。万亿体量城市扩容,更多城市有望在2025年迎来突破。

展望未来,中国城市竞争将从“总量比拼”转向“质量较量”,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吸引力、区域协同成为核心竞争力。京沪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将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的加速形成,将推动更多城市在区域中发挥辐射作用,共同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需进一步强化科创驱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互补,方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