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风暴:当机器狗与人类共舞,我们正站在人机共情的悬崖边》​​


​【AI艺术展:人机共情的震撼开场】​

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提视造境 Promptoscape: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上,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创造力碰撞的艺术风暴正在上演。日本艺术家藤堂高行的作品《栓狗的动能》中,那只在现场不断挣扎、跌倒直至筋疲力竭倒地而“亡”的机器狗,身上拴着链条,墙上留下惨烈撞痕,引发了现场孩子截然不同的感受,也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人们头顶,让人们开始思考AI的情感与人类的共情问题。


​【机器狗与情感:AI的“可怕又可怜”】​

《栓狗的动能》虽无嘴巴且全程被拴住,却让人感到心惊恐怖。策展人马楠认为,这正是艺术家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引发众人思考:AI有很多面向,软件、算法之外,一旦它成为实体,会不会有情感?人类能否跟AI的情感交互、共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将其比喻为“在家里养头老虎当宠物,消除它不现实,你得把它训练好,确保它将来不会把你吃掉”,形象地揭示了AI潜在的危险与人类对其的管控需求。


​【多元展览:AI艺术的多元探索】​

“提视造境”汇集全球二十多位AI艺术家的31件/组作品,以人工情愫、记忆复写、幻觉机器、实验涌现、言辞地景五大板块分别探讨AI在情感模拟、历史记忆、认知方法、生成过程和语言结构等领域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展览试图唤起关注的,不是AIGC作为产出机制的表面结果,而是AI如何生成创意、参与意义的建构,它撼动了我们关于“创造力”的定义以及艺术史的发展,人与AI的界面正从“工具”变为“共同创作的场域”。


​【人机共创:身体的新思考】​

在“提视造境”的多元板块中,人机共创作品各具特色。加拿大华裔艺术家钟愫君的《身体机器(经络)》基于人机协作理念,她用画作训练AI,使机器人能与她同台作画,作品贯穿“经络”概念,启发观众思考机器是人体的延伸。中国艺术家陈子健的《美丽身体》以健身器材为原型,通过AI生成健身形象,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身体与装置的关系,以及健身背后的社会压力。乌克兰艺术家伊琳娜·安格尔斯结合算法的现场舞蹈表演,将AI生成的视频与现场舞蹈结合,模糊编舞意图与机器预测动作的界限,展现出人机相互启发的奇异美感。


​【虚构与复刻:AI与历史的对话】​

展览中,AI在历史记忆与虚构创作方面也有精彩呈现。德国艺术家鲍里斯·埃尔德格森的《虚假回忆》,用AI生成从未存在过的“老照片”,引发人们对虚假记忆的感动与思考,也让他因这组作品闻名。新加坡艺术家何锐安的《历史角色与智能基础》,以档案影像进入AI系统为起点,追问AI生成逻辑背后历史记忆的走向。中国香港艺术家温辰旻的《兰芳实现》,利用AI重现南洋华裔文化乌托邦“兰芳共和国”可能的景象,展示了AI逆向回看历史的可能。


​【未来思考:人与AI的关系】​

在展览的沉浸式空间里,艺术家邵立昊的互动装置《自在温柔之河》中,两个AI大语言模型围绕“什么是人,什么是AI”展开讨论,AI对观众进行观察和评判。这一设置让人们思考,在人与AI的时代,我们单方面认为的合作共生、竞争对抗关系,未来会如何发展,人类在AI世界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


​【新闻总结】​

“提视造境”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通过丰富多样的作品,展现了AI在艺术领域的多元探索,从机器狗引发的情感共情,到人机共创对身体和创作的新思考,再到AI在历史记忆与虚构创作中的表现,都深刻地反映了AI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展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AI的艺术潜力,更促使我们思考AI时代的诸多问题,如AI的情感、创造力、与历史的关系以及未来人与AI的关系走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这场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平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AI,以及我们与AI共同生活的未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