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员工被月饼销售 “逼疯”,背后是月饼市场的 “寒冬”?

“上辈子作恶多端,这辈子来星巴克卖月饼。” 这句略带夸张的调侃,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大量共鸣。原来,随着中秋临近,星巴克员工被月饼销售任务压得苦不堪言,甚至出现 “垫钱上班” 的极端情况,这一现象也揭开了月饼市场背后的重重困境。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星巴克员工纷纷 “诉苦”。有全职员工称需完成 25 盒销售目标,兼职则要完成 15 盒,未达标部分竟可能要自掏腰包补齐。要知道,星巴克今年的月饼礼盒售价可不低,“流金月饼礼盒” 358 元一盒,“圆满月饼礼盒” 更是高达 468 元一盒,平均一块月饼价格五六十元。有员工无奈表示已 “垫了十盒”,评论区更有疑似同事留言 “垫了 15 盒”,花费超 3000 元。如此高昂的销售压力,让员工们不堪重负,不少人只能在二手平台低价转卖月饼。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员工是否背负月饼销售任务,似乎与门店店长管理风格有关。有的店长较为人性化,不会强迫员工垫钱;而有的店长则在员工上班第一天,就下达销售任务。星巴克中国方面对此回应称,正在核实网友反映的情况,明确表示不允许垫款自购行为,强调这是原则问题,同时提醒顾客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月饼。

事实上,类似的销售压力并非星巴克独有。酒店行业同样深受其扰,每年秋季,酒店员工也被月饼销售任务 “支配”。销售经理、前台、餐厅服务员,甚至保洁阿姨,都被迫化身 “月饼推销员”,在朋友圈、微信群卖力吆喝。若任务未完成,往往只能自己 “消化”,很多员工无奈自掏腰包购买,再送亲戚朋友,即便如此,仍可能有剩余,只能自己 “硬着头皮吃”。对这些打工人而言,中秋节不再是团圆的温馨节日,“卖月饼” 反倒成了一场噩梦,钱包被掏空、人情被透支、心态濒临崩溃。

今年的月饼市场,不仅让一线员工苦不堪言,品牌方也为销量绞尽脑汁。桃李面包近期的月饼电梯广告就引发争议,其文案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桃李蛋月烧,等一个有故事的人下单!” 因 “爹味”、利用他人痛苦营销遭网友诟病。但这背后,实则是品牌方在业绩下滑压力下的无奈之举。2025 年上半年,桃李面包营收下降 13.55%,净利润暴跌 29.7%,在主营业务承压之际,只能冒险博热度。虽然短期内收获了一定销量增长,但长远来看,这种靠争议出圈的方式,难以赢得消费者长久信任。

如今,月饼越来越难卖已是不争的事实。消费者对月饼的关注度持续下降,据天猫《2024 年中秋消费趋势报告》,月饼类商品搜索量已连续三年下滑,2024 年较 2021 年下降 34%。企业采购需求也在缩水,慧聪网《2024 年企业中秋采购报告》显示,企业月饼采购总额较 2023 年下降 23%,平均单价从 186 元降至 142 元。当前经济环境紧缩,单位团购月饼的情况减少,连锁餐饮品牌的月饼销售也不容乐观,美团《2024 年餐饮中秋营销报告》指出,73% 的连锁餐饮品牌推出月饼产品,平均销售完成率却仅为 52%,意味着一半的月饼可能滞销。

既然月饼年年难卖,为何品牌仍年年坚持?关键在于月饼是一门低成本、高周转的生意。整个行业毛利率普遍在 50%-60%,部分品牌甚至超 65%。以星巴克为例,其月饼毛利率高达 65%,几乎是普通咖啡产品的两倍,即便复购率仅 23%,远低于传统品牌的 45%,但凭借高毛利,品牌仍能在销售中获利。当然,传统品牌中也有成功案例,五芳斋月饼系列在 2024 年销量达 4117.06 吨,同比增长 26.92%,营收 2.36 亿元,同比增长 3.46%,这表明只要营销、渠道策略得当,月饼仍能成为业绩增长点。

距离中秋节还有半个月,月饼市场已呈现明显的冷热分化。消费需求和企业采购双双下滑,销售压力巨大,但因其高毛利、强营销属性,餐饮和零售企业仍不愿轻易放弃这一 “短期项目”。行业正进入品牌分化与结构调整期,中小品牌缺乏差异化,只能依赖低价促销;老字号凭借口碑和渠道,在逆势中保持增长;新消费品牌和跨界玩家则通过联名等方式吸引关注。可以预见,未来月饼市场将是一场围绕 “讲故事” 和 “精准定位客群” 的激烈竞争,只有找准方向、创新突破的品牌,才能在这片 “红海” 中站稳脚跟 。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