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贴秋膘别瞎补!3 类人千万别跟风,这样吃才科学

秋分一到,天气转凉,不少人就按捺不住想开启 “贴秋膘” 模式 —— 火锅、烤肉轮番上阵,觉得这样才能 “慰劳” 夏天受苦的自己。但你知道吗?“贴秋膘” 并非全民狂欢,很多人不仅没补对,反而给身体添了负担。尤其这 3 类人,盲目跟风只会越补越糟,快来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员。

“贴秋膘” 的习俗,源于古代农耕文明。过去,夏天天气炎热,农活儿繁重,人们体力消耗大,加上食欲不振,很容易 “苦夏” 掉秤。到了秋天,天气凉爽,秋收结束,粮食丰收,人们才有条件吃点好的,把夏天流失的体重补回来,增强体质应对寒冬。所以,它的核心是 “补虚”,针对的是能量消耗大、体重下降的人群,而非所有人都要无差别地 “狂吃猛补”。如今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很多人早已不缺营养,甚至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再照搬老一套的 “贴秋膘” 方式,显然不合适。

想要科学贴秋膘,关键要遵循 “补而不腻,温而不燥” 的原则。秋分时节气候干燥,也就是中医说的 “秋燥”,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等症状,此时若大量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无异于 “火上浇油”,会加重不适。正确的做法是侧重 “平补” 和 “清补”:

首先,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梨、银耳、百合、山药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一碗温润的银耳百合羹,既能缓解秋燥,又能补充营养,比麻辣火锅更适合秋天;其次,适当增加优质蛋白,但要避开高脂肪肉类,可选择鸡肉、鸭肉、鱼肉、瘦牛肉等,其中鸭肉性凉,尤其适合秋燥时节食用;最后,主食要粗细搭配,做饭时可加入红豆、花生、红枣等,既能健脾补能,又不会过于滋腻。另外,进补前建议先喝 “开路汤”,比如用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胃的食材熬粥或煲汤,让脾胃慢慢适应,再逐渐增加营养,避免突然进补给肠胃造成负担。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以下 3 类人千万别盲目跟风贴秋膘:

第一类是脾虚湿重的人。这类人平时常感觉身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也比较黏腻。如果此时再大量吃油腻厚味的食物,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越补越不舒服。

第二类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老年人脾胃功能逐渐减弱,消化能力变差,且很多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盲目贴秋膘,摄入过多脂肪、嘌呤和盐分,极易引发疾病复发或加重病情。这类人群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原则,如需进补,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第三类是体重超标的人。如果本身已经体重超标,甚至肥胖,就没必要再 “贴秋膘” 了。此时的重点应该是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加强锻炼,若继续大量进补,只会增加体重,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对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说到底,“贴秋膘” 是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养生习俗,如今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理解其 “跟着季节调理身体” 的核心内涵,而非机械地 “拼命吃肉囤膘”。秋分进补,关键在 “对症”—— 缺什么补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避开盲目跟风的误区,科学调理,才能在秋天养出好体质,为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