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穿秋衣、保温杯不离手,养生达人为何越养越虚?中医:这 3 个误区最坑人

“在非洲录节目还穿秋衣,喝冰水怕伤脾胃,结果反而总感冒。” 某明星真人秀里的 “硬核养生” 片段,让不少网友联想到身边的 “养生达人”—— 有人天天喝祛湿茶却越喝越困,有人三伏天晒背晒到中暑,还有人把保健品当饭吃却免疫力下降。明明花了时间和精力,为何养生变成 “养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指出,问题不在 “养生” 本身,而在 “方法错了”,尤其这 3 个误区,正在悄悄消耗健康。

一、无效养生的 3 大 “坑”:违背规律比不养生更伤

“很多人把‘极端’当‘养生’,反而打破了身体平衡。” 专家指出,以下 3 种常见做法,看似养生实则伤身:

1. 盲目跟风:别人喝祛湿茶你也喝,不管体质是否对症

“网红祛湿茶火了,办公室一半人都在泡。”28 岁的白领小林跟风喝了三个月,却从 “偶尔犯困” 变成 “全天没精神”。中医认为,祛湿茶多含茯苓、薏米等寒凉成分,适合痰湿体质(舌苔厚腻、身体沉重),但阳虚体质(怕冷、手脚冰凉)的人喝了,会加重体内寒气,导致脾胃虚弱、乏力加重。类似的,三伏天晒背适合阳虚者,阴虚体质(手足心热、口干)的人晒完易上火,出现咽痛、便秘。

2. 过度防护:六月穿秋衣、不敢吹空调,反让身体变 “弱”

“我妈总说‘空调吹多了会得关节炎’,夏天在家也穿长袖长裤。” 网友小周吐槽,母亲这样 “保暖” 后,反而频繁感冒。专家解释,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长期处于过度温暖的环境,皮肤的应激能力会下降,就像 “温室里的花朵”,稍微遇凉就容易生病。更重要的是,夏季本应是阳气外散、新陈代谢旺盛的季节,过度捂汗会阻碍阳气流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乏力、头晕。

3. 依赖保健品:把维生素当饭吃,忽视饮食根本

“我爸每天吃 5 种保健品,说能‘增强免疫力’,结果体检发现肝指标异常。”35 岁的张先生无奈道。专家指出,保健品不能替代天然食物,比如过量补充维生素 C 可能导致腹泻,长期吃钙片若不补维生素 D,反而会增加肾结石风险。中医更强调 “药补不如食补”,五谷杂粮、新鲜蔬果才是养气血的根本,盲目依赖保健品,反而会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导致 “越补越虚”。

二、中医养生 “黄金标准”:6 句话守住健康

“真正的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讲透了。” 专家表示,《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是有效养生的核心,具体可拆解为 3 个关键:

1. 顺时养生:跟着季节和昼夜 “调整节奏”

  • 昼夜规律:阳气像太阳,白天外散、晚上收敛,建议 23 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阳气;早上 7-9 点(胃经当令)吃早餐,帮助气血运化。
  • 四季变化:现在正值秋季,应遵循 “秋收” 原则 —— 饮食上多吃银耳、百合、梨等滋润食物,缓解秋燥;情绪上少烦躁,保持内心宁静;起居上早睡早起,适当增加运动(如快走、太极拳),促进肺气流通。

2. 饮食有节:吃对 “四气五味”,不贪多不偏食

食物和药物一样有 “寒热温凉” 四气、“辛甘酸苦咸” 五味:

  • 怕冷、易腹泻者,多吃生姜、红枣等温热食物;
  • 口干、易上火者,适量吃苦瓜、梨等寒凉食物;
  • 每天保证五谷杂粮(如小米、燕麦)、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新鲜蔬果的均衡摄入,避免过饱或过饥,少吃肥甘油腻。

3. 不妄作劳:别让 “养生” 变成 “负担”

  • 避免过度运动:比如中老年人跳广场舞别超过 1 小时,避免关节损伤;
  • 减少精神压力:养生不是 “任务”,不用严格到 “喝口水都要算时间”,保持轻松心态,反而更利于气血调和。

三、辨清体质:养生不能 “一刀切”

“同样的方法,别人用有效,你用可能无效,关键在体质不同。” 专家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给出 8 种常见体质的简易养生建议:

  • 气虚质(易累、爱出汗):多吃山药、黄芪,避免过度劳累;
  • 阳虚质(怕冷、手脚凉):少喝冰水,多晒太阳,可艾灸足三里;
  • 阴虚质(手足心热、口干):少吃辛辣,睡前可喝少量蜂蜜水;
  • 痰湿质(舌苔厚、身体沉):多吃冬瓜、红豆,避免潮湿环境。

新闻总结

养生达人 “越养越虚”,多是因陷入 “盲目跟风、过度防护、依赖保健品” 的误区,违背了身体节律和自然规律。中医养生的核心在于 “顺时、辨体、适度”—— 跟着季节和昼夜调整作息饮食,根据自身体质(如气虚、阳虚)选择合适方法,遵循《黄帝内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的原则,不极端不盲从。秋季养生重点在 “润燥、收心、适度运动”,记住养生不是 “任务”,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能真正达到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的目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