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3 点还在想‘下个月房租怎么凑’,白天又对着电脑发呆一下午,不知道该做什么。”27 岁的程序员小杨的状态,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 —— 一边为钱焦虑,一边在闲散中内耗,整个人像被两股力量拉扯,疲惫又迷茫。近日,“人之所以内耗焦虑,根源就 2 个:穷和闲” 的观点引发热议,看似直白的结论,却道破了大多数人陷入情绪困境的本质。到底 “穷” 与 “闲” 如何操控我们的情绪?又该如何跳出这两个 “漩涡”?

一、“穷”:当欲望赶不上钱包,焦虑自然来
“我想换个大点的房子,想给父母买份保险,可每个月工资除去开支,只剩几千块存款,越想越焦虑。”32 岁的上班族李敏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穷” 带来的焦虑,本质是 “物质匮乏与欲望需求的失衡”—— 当你渴望的生活(更好的居住、更有保障的未来、更体面的社交),超出了当前收入能支撑的范围,内心的落差感就会转化为焦虑。
更隐蔽的是,“穷” 会放大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比如,同事聚餐你因 “怕花钱” 找借口推脱,会默默觉得 “被排挤”;家人偶尔抱怨 “物价涨了”,你会下意识归咎于 “自己没本事”。这些细碎的瞬间,会逐渐积累成 “我没用” 的自我否定,进而陷入 “越焦虑越不敢行动,越不行动越穷” 的恶性循环。
但 “穷” 的解药并非 “赚够钱”,而是 “让欲望与能力匹配”。刚毕业时月薪 5000,能攒下 2000 就该满足;工作 3 年月薪 1 万,学会合理规划开支,逐步靠近小目标(比如先攒够 10 万应急金)。当你把 “赚大钱” 的模糊想法,拆解成 “每月存 X 元”“掌握 X 项技能涨薪” 的具体行动,焦虑会随着每一步的推进逐渐消散。就像网友 @阿泽说的:“当我看着银行卡余额从 1 万涨到 5 万,那些‘怕未来过不好’的焦虑,突然就轻了。”
二、“闲”:当时间没处放,内耗就会找上门
“每天下班回家,刷短视频到凌晨,第二天醒来又后悔‘浪费了时间’。”25 岁的文员小唐的日常,是 “闲引发内耗” 的典型。“闲” 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 “精神空虚”—— 当你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能投入热情的事,时间就会被琐碎填满,而事后的愧疚感与迷茫感,会反复拉扯你的情绪。
更危险的是,“闲” 会让你陷入 “过度思考”。比如,恋人没及时回消息,你会翻遍聊天记录想 “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同事随口一句 “你今天状态不好”,你会琢磨一整天 “是不是他对我有意见”。这些无意义的猜测,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让你整个人变得敏感又疲惫。
观察身边的人会发现,那些 “忙且有目标” 的人,很少陷入内耗。就像社区里的张阿姨,退休后学书法、练太极,还组织了老年合唱队,每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反而容光焕发。“闲” 的解药,是 “给生活找个‘锚点’”—— 哪怕是每天读 30 页书、学一道菜、坚持跑步 30 分钟,当你有了能 “专注投入” 的事,就不会再被无意义的思绪缠绕。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人在专注做事时,会进入‘心流状态’,这是对抗内耗最有效的方式。”
还要警惕 “假性忙碌”—— 比如一整天都在 “整理桌面”“规划明天要做什么”,却没实际推进任何事。这种 “看起来忙” 的状态,只会让你更焦虑,真正的 “忙”,是 “朝着一个方向稳步前进”。
三、跳出 “穷” 与 “闲”:2 个小方法,找回内心平静
- 用 “微小行动” 打破 “穷焦虑”
每天花 10 分钟记录 “收支”,明确 “钱花在哪”;每周学 1 个 “能赚钱的小技能”(比如 PS、文案写作);每月给 “应急金” 存一笔钱,哪怕只有 500 元。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帮你逐渐掌握生活的 “掌控感”,而掌控感,是对抗焦虑的核心。
- 用 “目标感” 填满 “闲时间”
列一张 “想做的事清单”,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 “去公园拍一组照片”“跟朋友约一次徒步”);每天睡前花 5 分钟 “复盘”: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明天想完成哪件小事?当你让生活有了 “盼头”,内耗自然会减少。
新闻总结
内耗焦虑的根源,本质是 “穷”(物质匮乏与欲望失衡)与 “闲”(精神空虚与过度思考)的双重作用。“穷” 会让你在现实压力中自我否定,“闲” 会让你在无意义的思绪中消耗能量,但两者并非无解:面对 “穷”,要将模糊欲望拆解为具体行动,逐步积累掌控感;面对 “闲”,要为生活找个 “锚点”,用专注做事替代内耗。记住,真正的平静不是 “没有焦虑”,而是 “知道如何应对焦虑”—— 当你忙着赚钱、忙着成长、忙着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些内耗与不安,自然会悄悄退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