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遭 “白毛虫” 围城!灰体毒毛爬满车辆,第三代美国白蛾进入爆发期

“电动车座上爬着三条带白毛的虫子,掸掉又掉下来两只!”“小区树上全是网幕,树叶被啃得只剩叶脉,虫粪落得跟下雨似的”……9 月中旬以来,北京市民的社交平台被这样的 “吐槽” 刷屏。这些让市民不堪其扰的 “白毛虫”,正是进入年度爆发期的美国白蛾幼虫,今年其发生基数较去年显著升高,已成为侵扰首都生态与市民生活的 “头号害虫”。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这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入侵物种,自 1979 年在我国辽宁首次发现后,凭借极强的环境适应力一路扩散,如今已成为北京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点对象。今年北京正经历美国白蛾 “三代猖” 的典型周期,加之越冬基数偏高,虫情扩散风险较往年大幅提升。目前全市 3222 个监测测报点已全面报警,应急防控进入 “最吃紧的攻坚阶段”。

美国白蛾的 “破坏力” 早已超出林业范畴。四川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介绍,这种害虫堪称 “贪吃的破坏者”,能啃食 300 多种植物,小到花卉苗木,大到杨树、法桐等行道树,甚至农田里的大豆、玉米都难逃其口。在居民区,它们的危害更显直接:密集的幼虫结成网幕挂满枝头,虫粪和蜕下的皮壳污染地面与车辆,敏感人群接触其毒毛后还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疹等不适。有市民反映,开车时曾遭遇幼虫从树梢掉落挡风玻璃,险些影响驾驶安全。

如此猖獗的虫情,源于其惊人的繁殖能力。“一只雌蛾一次能产卵 2000 粒,一年繁殖三代,种群数量呈几何级增长。” 赵力解释,更棘手的是它们 “生得多、吃得杂、藏得好、跑得远” 的特性,低龄幼虫聚集在网幕中难以发现,高龄幼虫则四处扩散,还能通过车辆、物流等方式远距离传播,给防控带来极大挑战。

面对虫情,北京已打出一套 “科学防控组合拳”。全市构建起市、区、街乡三级防控网络,109 支应急队伍配备近 400 台设备待命,46 辆高射程打药车统一调配。在居民区、学校等人员密集区,优先采用人工剪除网幕、树干绑草把等环保手段;对大面积重灾区,则精准投放高效低毒药剂,并释放 37.31 亿头天敌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通州区更是依托 “智慧林保平台” 实现虫情预警、任务派发、效果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让防控更精准高效。

“防控美国白蛾,市民是重要力量。”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呼吁,市民发现叶片被啃成网幕状、或看到带白毛的幼虫时,可通过 “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 公众号的 “拍照识虫” 小程序上报。目前已有不少市民加入 “护绿侦察员” 队伍,仅通州区就通过群众上报线索处置了 200 余处虫情隐患。

专家提醒,市民遇到美国白蛾幼虫不必恐慌,避免直接用手触碰,若不慎接触出现皮肤不适,可用肥皂水清洗后及时就医。随着防控措施持续发力,预计 10 月初第三代幼虫危害期将逐步结束。

新闻总结

9 月中旬北京进入美国白蛾第三代幼虫高发期,虫情较去年更严重,其幼虫因灰体白毛的外形及密集出没引发市民广泛关注。这种入侵害虫繁殖力极强,能危害 300 多种植物,还会通过虫粪、毒毛影响居民生活。北京已启动三级防控体系,设 3222 个监测点,结合人工、生物、药剂及智慧化手段精准防治,并释放 37.31 亿头天敌昆虫。园林部门呼吁市民通过 “拍照识虫” 小程序参与虫情上报,共同应对这一生态威胁,预计 10 月初高发期将结束。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