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的困惑:他坚持 10 年素食,血管却堵了 80%

“我一口肉都不吃,怎么还会心梗?”60 岁的王女士拿着体检报告,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诊室里满脸不解。她坚持全素 10 年,却因胸闷就医,查出冠状动脉堵塞 80%,不得不植入支架。无独有偶,浙江李先生天天吃蔬菜水果,血脂却持续升高;张先生为降糖选择 “无油无肉” 饮食,半年后竟患上重度脂肪肝 —— 这些案例,戳破了 “吃素 = 健康” 的普遍认知误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最新科普指出,极端或不当的素食方式,不仅无法带来健康,反而可能埋下心梗、脂肪肝、贫血等隐患。真正的健康饮食,并非 “一刀切” 地拒绝动物性食物,而是要避开素食中的 3 个关键误区,实现营养均衡。

吃素为何吃出 “富贵病”?3 个误区最致命

1. 全素缺 B12:血管硬化的 “隐形推手”

“很多人以为全素能降血脂,却忽略了维生素 B12 的缺失。” 浙大附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炳辰解释,维生素 B12 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长期全素者若不刻意补充,会导致该营养素缺乏,进而引发动脉血管内壁增厚、血管硬化,反而使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李先生的经历正是如此:他每天只吃蔬果、全谷物,拒绝肉蛋奶,初期体重下降让他沾沾自喜,却不知血管已在悄悄硬化。“维生素 B12 就像血管的‘保护剂’,缺了它,血脂代谢会紊乱,心梗风险自然升高。” 刘炳辰强调,全素者需通过强化食品(如添加 B12 的谷物)或补充剂弥补缺口,否则健康风险比普通人更高。

2. 依赖加工素肉:高盐高油堪比 “垃圾食品”

王女士的素食菜单里,素鸡、素鸭、素火腿是常客,她认为这些 “植物性食品” 健康无负担,却不知加工素肉为了追求口感,会添加大量盐、糖和反式脂肪酸。数据显示,一份素鸡的钠含量可达每日推荐摄入量的 60%,长期食用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还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更糟的是,王女士骨折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高盐饮食 + 久坐” 的双重作用,让她的血管不堪重负。“加工素肉不是真健康,它和薯片、饼干一样,属于‘伪健康食品’。”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孙媛媛提醒,真正有益的素食应是天然食材,如新鲜蔬菜、豆制品、全谷物,而非经过深度加工的素食品。

3. 只吃碳水缺蛋白:肝脏堆满 “无用脂肪”

“我连油都不敢碰,怎么会得脂肪肝?” 张先生的疑问,道出了另一个素食误区 —— 过度依赖精制碳水,缺乏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他的饮食以白粥、米饭、面条为主,几乎没有豆腐、鸡蛋、坚果,过量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会被肝脏转化为甘油三酯堆积,形成脂肪肝;而蛋白质不足,会导致肝脏 “运输脂肪” 的能力下降,脂肪越堆越多,最终发展为重度脂肪肝。

孙媛媛解释:“肝脏就像‘脂肪搬运工’,蛋白质就是‘搬运工具’,没有工具,脂肪只能留在肝脏里。” 素食者需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如豆腐、豆浆、鸡蛋(蛋奶素者),再搭配坚果、橄榄油等健康脂肪,才能避免脂肪在肝脏堆积。

科学吃 “素”:不是拒绝肉,而是均衡搭配

1. 优先选择 “蛋奶素”,而非极端全素

“相比于全素,蛋奶素更易实现营养均衡。” 孙媛媛建议,若坚持素食,可保留鸡蛋、牛奶,它们能提供优质蛋白、维生素 B12 和钙,减少营养缺失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明确,每天应摄入畜禽肉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完全拒绝动物性食品会导致营养失衡。

2. 天然食材为主,远离加工素食品

素食的核心应是新鲜天然的食材:每天摄入 500 克以上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200 克水果,搭配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豆制品(如豆腐、豆豉);每周吃 2-3 次坚果(每次 25-35 克),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烹饪时选择亚麻籽油、菜籽油,避免油炸、红烧,减少油盐糖的使用。

3. 定期检查,及时补充缺失营养素

素食者需每年进行体检,重点关注血常规(排查贫血)、血脂、肝功能(排查脂肪肝)、骨密度(排查骨质疏松)等指标;全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 B12、铁、锌等营养素,避免因缺乏导致健康问题。

新闻总结

天天吃素却得心梗、脂肪肝,根源在于不当的素食方式:全素缺维生素 B12 致血管硬化,依赖加工素肉摄入高盐高油,只吃碳水缺蛋白引发脂肪肝。这些案例证明,“吃素≠健康”,极端或盲目素食反而会埋下健康隐患。

科学的饮食方式应是荤素合理搭配,若选择素食,需优先 “蛋奶素”,以天然食材为主,远离加工素食品,同时定期检查、补充缺失营养素。健康的关键不是拒绝某类食物,而是实现营养均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远离心梗、脂肪肝等疾病,守护身体安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