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校心理教师 10 年接诊 3000 小时:90% 大学生困在 “优秀才配被爱” 的执念里

“老师,我考不到专业前 10 名,爸妈就不会对我笑;我要是没拿到奖学金,朋友好像也不怎么愿意理我了……” 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一名 00 后学生的倾诉,让心理教师王佳莹心疼又无奈。从事心理咨询 10 年,接诊时长超 3000 小时的她发现,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是 “恋爱、舍友矛盾” 那么简单 —— 近三四年,越来越多学生带着 “自我攻击” 的伤痕而来,他们坚信 “被爱、被认可必须要有理由”,把 “优秀” 当成唯一的通行证,一旦达不到预期,就陷入 “我不值得” 的内耗漩涡,甚至出现自残、退学的极端情况。

从 “探索自我” 到 “自我攻击”:大学生心理问题 10 年变天

“10 年前,学生来咨询室,大多是笑着进来的,吐槽完恋爱烦恼、舍友矛盾,就能轻松离开;现在很多学生进门就低着头,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王佳莹的感受,藏着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十年变迁。

10 年前,大学生的心理困扰更偏向 “自我探索”:纠结 “我是谁”“未来想做什么”,烦恼和父母的观念冲突,即便有情绪问题,约上同学喝喝酒、吐吐槽,就能慢慢化解。那时的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几乎没人会因情绪问题放弃学业。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王佳莹所在的心理咨询中心,7 位专职老师每周要接待 100-150 人,还得靠兼职老师补充;为了覆盖更多需求,中心不得不限制咨询次数 —— 一学期最多 6 次,甚至推出 “单次单元咨询”。更让她揪心的是,因情绪问题退学、休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每个学期,我一个人就要评估 4-5 个复学案例”。

这些学生的困扰高度集中:自我否定、情绪抑郁、人际关系疏离。有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觉得 “自己彻底完了”;有学生因为没拿到竞赛奖项,躲在宿舍里一周不说话;还有学生直言 “没朋友也没关系,反正我不够优秀,没人会真心喜欢我”。

“优秀才配被爱”:被竞争裹挟的执念,从何而来?

“我成绩好的时候,爸妈就不吵架了,家里才像个家。” 咨询中,一名学生的话,点破了 “优秀执念” 的根源。王佳莹发现,很多学生的成长经历里,“爱” 和 “优秀” 被牢牢绑定:父母的笑容、老师的关注、同学的认可,都建立在 “成绩好、表现棒” 的基础上。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一种认知:“我必须优秀,才能被爱;如果我不够好,就活该被忽视。”

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让这种执念愈发强烈。“现在的学生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就业竞争又激烈,大家都在‘卷’,好像不优秀就会被淘汰。” 王佳莹解释,当社会资源变得紧张,“优秀 = 价值” 的观念被不断强化,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把 “被爱” 和 “有用” 画上等号,一旦达不到外界的期待,就会陷入自我怀疑。

这种执念还让学生们变得 “脆弱又封闭”。他们害怕出糗、害怕被拒绝,为了不受伤,干脆不主动社交 ——“主动打招呼被无视怎么办?”“融入不了集体多尴尬?” 于是,越来越多学生选择 “自我封闭”,用追星、看小说、网恋替代真实社交。有学生坦言 “三段恋爱都是网恋,没见过面”,也有学生遭遇 “网友突然消失” 的失落,却再也没勇气认识新朋友。

不止 “优秀执念”:当代大学生还有这些隐秘困境

除了 “优秀才配被爱”,王佳莹还发现了大学生们的其他心理痛点:

性别焦虑:有女生因为想和男生谈恋爱,觉得 “有损独立女性形象” 而羞耻;有男生明明没做错事,却总因 “性别” 被指责,只能把委屈转化为愤怒。

家庭认知差:当学生出现抑郁、自伤倾向时,有些家长认为 “是装的,就是懒”,甚至反对孩子吃药治疗。王佳莹不得不经常给家长做科普,告诉他们 “孩子不是矫情,是真的需要帮助”。

情绪处理能力弱:女生习惯 “向内归因”,出了问题先怪自己;男生则被教育 “不能脆弱”,只能把悲伤、无助转化为愤怒。两种方式,都让情绪问题越积越深。

新闻总结

当代大学生正被 “优秀才配被爱” 的执念裹挟,陷入自我否定、情绪内耗的困境,甚至出现退学、自残等极端情况。这种心理状态的转变,既与成长中 “爱与优秀绑定” 的经历有关,也受社会竞争加剧的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不仅需要高校心理咨询体系的完善,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 家长要学会 “无条件爱孩子”,学校要提前开展心理教育,社会要减少 “唯优秀论” 的评判,让大学生们明白:“你本身就值得被爱,不需要用‘优秀’来证明。”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