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7个“全国爱牙日”来临之际,今年“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的主题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整齐的牙齿,不仅能提升颜值,还对咀嚼、发音等口腔功能大有益处,更能降低未来龋齿、牙周病等风险,正畸无疑是一项受益终身的健康投资。然而,正畸过程中的诸多疑惑,如正畸的“黄金时间”、拔牙原因、矫正期间的牙病处理、隐形牙套能否自助等,困扰着众多家长和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谢贤聚为我们一一解答。

正畸是否存在“黄金时间”?谢贤聚指出,11 – 15岁通常是正畸的黄金时期,约七成矫正案例集中在此年龄段。青少年是正畸主力军,但对于存在颌骨发育问题,如地包天、小下巴等的,干预时间要提前至6 – 7岁替牙期。成年人若因牙齿排列问题导致咬合紊乱或缺牙后需要修复等,也可通过正畸改善,只要牙周组织健康,正畸没有绝对年龄限制。普通儿童正畸咨询可关注4周岁左右(乳牙期)评估颌骨发育均衡性、8周岁左右(替牙期)观察牙齿替换正常性、12周岁左右(恒牙初期)评估牙齿排列与面部协调性。同时强调,正畸是专业医疗行为,必须由口腔正畸专科医生完成。
为什么有些人矫正需要拔牙?谢贤聚解释,正畸是系统工程,要探查牙、面、骨三方面情况定制方案,目的是协调牙齿与颌骨关系,实现更好咬合功能。人类颌骨通常容纳28颗牙齿(不含智齿),若牙齿过大、颌骨偏窄,会出现拥挤、前突等问题,拔除个别牙齿是为腾出空间,让剩余牙齿排列整齐、咬合稳定,利于口腔健康。是否拔牙需通过模型分析、X光片检查等综合判断,医生会基于专业测量给予建议。
矫正期间遇到牙病怎么办?戴牙套期间若出现蛀牙、牙龈炎等问题,可能需暂停矫正。正规正畸治疗前,医生会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常规疗程,佩戴矫正器后每隔4 – 6周复诊,复诊也是检查口腔健康状况的关键。若清洁不到位导致牙釉质脱矿甚至龋坏,严重时可能拆除矫治器优先治疗牙齿,甚至终止矫正。佩戴矫治器要重视口腔清洁,每次吃完食物认真刷牙,用牙缝刷或冲牙器深度清洁,配合定期复诊。
保持器要戴多久?中途坏了怎么办?矫正器拆除不意味着治疗结束,保持器阶段很重要。矫正完成后牙齿有退回原位趋势,尤其治疗结束第一年。一般拆除后第一年全天佩戴(吃饭、刷牙时取下),第二年逐渐减少为夜间佩戴,复杂病例或成人矫正可能需延长佩戴时间甚至长期维持。保持器需定期复查,约每3 – 6个月,如有破损、变形或丢失,应及时更换或重新制作。
网购隐形矫治器,真的靠谱吗?谢贤聚明确表示,电商宣称的“在线取模、居家正畸”这类“自助式正畸”极度不负责任,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正畸是医疗行为,需综合考虑咬合关系、颌骨协调、面部美学等专业因素,没有面诊、拍片和专业测量易误判。隐形矫治器虽有数字化方案,但对患者自律性要求更高,佩戴时间需严格保障在每天20个小时以上,不能戴着进食,遇到附件脱落、牙套不贴合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正畸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各个环节都需专业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健康整齐的牙齿,为全身健康和优质生活奠定基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