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零花钱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话题,却常常引发家长们的激烈争论。前几日在小区遛娃时,两位妈妈就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一位认为孩子上学放学都由家长接送,要什么买什么,没必要给零花钱;另一位则坚决反驳,担心孩子过了10岁会偷拿家里的钱。这不禁让人想起堂哥家大儿子初中偷钱屡教不改的例子。其实,零花钱不只是钱的问题,它更是孩子与金钱的初次会面,深刻影响着孩子成长过程中多种能力的发展。有研究发现,从小有零花钱和没零花钱的孩子,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明显。

首先是财商能力。有零花钱的孩子,起初或许会乱买东西,但经历“花光”钱的经历后,他们能真切体会到钱是有限的。在不断“收款 – 规划 – 储蓄 – 花钱”的过程中,孩子逐渐理解金钱的本质,学会在欲望和现实间取舍,自控、规划和理财能力得到锻炼。就像我给Coco读完《10岁开始学投资理财》后给她零花钱,她立刻分成三份,还学会思考消费的必要性。而我作为没零花钱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过度节俭,走向另一个极端。童年没零花钱的孩子,部分也会成为月光族,这两种极端显然都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自我认知方面,当孩子第一次用自己手中的钱买好吃的,那种兴奋源于对钱的自主支配权,这是一种主人翁意识的体现。每一次选择和决定,都能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思考“我是谁”“我真正需要什么”。而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只能被动等待父母做决定,难以发展出清晰的自我边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把学习等自己的事都认为是父母的事。
社交能力上,有零花钱的孩子能与伙伴建立平等的分享互动关系。比如Coco用攒了3周的零花钱给生病同学买漫画书,增进了彼此的感情,用自己的钱表达关心比家长代买更有心意。相反,没零花钱的孩子在社交中常陷入尴尬,看到同伴的活动不敢参与,无法平等地与朋友互动,影响社交的底气和信心。
责任感养成方面,有零花钱的孩子明白爸妈的钱不是理所当然给的,而是通过劳动获得,建立起“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金钱观。他们自己管理零花钱,花错钱要承担后果,能从试错中学会谨慎选择和节省,培养责任感。而没零花钱的孩子则失去了这样的成长机会。
给孩子零花钱,是赋予他们长大后面对复杂世界的底气。建议家长在孩子6岁左右开始给零花钱,这是学校不教、家长常忽略的重要教育内容。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更要注重赋予他们管理钱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缩小与其他孩子因零花钱差异而产生的差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