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过程中,孩子的每一个小细节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大便的性状更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有一种情况十分常见却又让人摸不着头脑,那就是孩子的大便前头干硬,后面软黏甚至呈稀状。这前后反差极大的大便状态,究竟正不正常?算便秘还是拉肚子?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又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分解,营养物质被吸收,剩余残渣混合着水分以糊糊状进入结肠。在结肠中,便便中的水分和电解质会被吸收,便便逐渐变干、成型,最终被推向直肠排出。正常情况下,孩子会拉出接近完美的香蕉软便。然而,当出现老便便卡在结肠动不了的情况时,便便中的水分会持续被吸收,变得越来越干,同时肠壁平滑肌被拉伸、蠕动能力减弱,排便变得困难。而后新形成的大便还未来得及充分吸收水分,此时排便就容易出现前段干硬、后段软黏的现象。
那么,这种情况究竟算便秘还是拉稀呢?从症状来看,前段大便粗硬、排便疼痛,即便后半部分软稀,很大程度上孩子还是便秘了。不过,家长们不必过度惊慌,儿童便秘绝大多数(95%)是功能性便秘,主要与饮食习惯、克制排便等因素有关,只有极少数(5%)可能是器质性便秘,与肠道疾病、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等相关。只要孩子饮食、精神、睡眠正常,生长发育无异常,体检无明显异常,偶尔出现一两次,无需过度紧张,多数情况可通过生活调整和干预改善。
孩子大便前干后软,其实是在向家长传递4个重要信号。一是排便训练过早或者强迫训练。有些家长过早对孩子进行排便训练,可能引发孩子反感、抗拒,出现憋便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一般来说,儿童平均开始如厕训练的年龄在2到3岁之间,但如果孩子出现便秘情况,应推迟训练,避免强迫。二是排便习惯改变。常见于孩子入园初期,因不愿使用园内厕所、紧张或贪玩憋便,导致结肠过度吸收水分,出现便便前干后软,还可能加重憋便行为。家长可在饮食上增加高膳食纤维食物、保证孩子喝够水,短期使用温和通便剂,长期则要培养固定排便时间、优化排便姿势、通过奖励机制减少孩子心理抗拒。三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是便便的保湿剂和助推器,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菌群健康。若孩子膳食纤维摄入不够,易出现便便水分流失快、肠道蠕动慢等问题。儿科医生建议儿童膳食纤维每日摄取量为年龄 + 5~10 g ,家长可多给孩子安排高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谷物等食物。四是喝水太少。理想的粑粑水分占70% – 85%,水分不足便便容易干硬。家长可根据孩子尿液颜色判断喝水量是否足够,保证孩子每日摄入充足水分。
孩子大便前干后软并非小事,家长们要细心观察,找准原因,通过合理调整帮助孩子改善这一情况,守护孩子的肠道健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