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产品的璀璨星河中,苹果产品向来以其创新设计和卓越性能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然而,“苹果产品别买第一代”这一观点却在消费者群体中流传甚广,且有着诸多实例支撑。那么,这一观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今年备受关注的iPhone Air是否也适用于这一观点呢?

“苹果产品别买第一代”并非空穴来风。从硬件故障风险和设计缺陷来看,苹果初代产品出现问题的概率相对较高。以第一代Apple Watch为例,它存在后盖脱落和电池膨胀问题,给部分用户带来了困扰。而苹果某个产品线的第一代产品,在软硬件整合、优化和支援方面通常不如后几代成熟,更新支持寿命也较短,可能很快就被新系统淘汰。从长期性价比来看,这些作为苹果“试水”的初代产品,往往并不高。
以iPhone X为例,2017年11月,作者以8388元购入国行iPhone X,这是苹果首款全面屏手机,而同期发表的iPhone 8只要5888元起。虽然作者使用中未遇到大问题,但充当了“小白鼠”的角色,尝鲜付出了较高的代价。
再看今年热门的iPhone Air,它采用全新的设计语言,主打轻薄,但也不得不舍弃一些硬件和功能。目前它还未在国内发售,是否适用“别买第一代”观点尚无定论,但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一方面,轻薄设计可能引发容易变弯的问题,不过从评测视频来看,在一定压力测试下,相比iPhone 6,iPhone Air机身能恢复平直,硬度水平整体更强。另一方面,机身发热可能影响电池寿命,由于它不如强调耐用性且有均热板的iPhone 17 Pro,电池综合表现大概率会差一些。对于想尝鲜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消费者来说,可以购入,但需谨慎考虑。
回顾苹果其他初代产品,问题也不少。第一代iPhone(2007)无多任务和复制粘贴功能、无App Store,还存在通话与网络问题;第一代iPod Nano(2005)曾爆发电池过热风险;第一代iPad(2010)无摄像头、多任务处理功能有限、便携性欠佳;第一代Apple Watch(2015)短续航、过度依赖iPhone、运行缓慢,还存在后盖脱落、电池鼓包等问题,且很快被新系统淘汰;MacBook Pro首次用的Retina屏幕出现“残影故障”;苹果首次引入的蝶式键盘易受灰尘影响,导致按键卡顿等问题,维修困难且成本高昂,最终引发多起消费者诉讼。
苹果初代产品往往承载着创新和探索的使命,但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iPhone Air作为苹果的新尝试,虽然有独特的设计和功能,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消费者在面对苹果初代产品时,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如果是追求稳定和成熟体验的消费者,或许等待产品经过市场检验后再入手更为明智;而对于勇于尝鲜、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消费者来说,也可以在充分了解产品潜在问题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