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供热成本疏导难题:破解之路在何方?

在我国全力推进“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推动低碳供热技术规模化应用,无疑是实现供热领域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低碳供热技术的规模化推广正面临着多重制约,其中居民供热价格机制问题尤为突出,成本疏导难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我国低碳供热呈现出规模增长、技术多元、区域模式分化的良好态势。太阳能、生物质能、水热型地热、热泵、储热供热、工业余热等技术在北方广泛应用,“煤改电”“煤改生物质能”替代工作在北方城镇与农村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达245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86亿平方米;2017 – 2023年,清洁供热面积增长超43%,清洁供热率从约60%提升至76%。但与此同时,低碳供热的平均单位热值成本明显高于传统供热方式,成本与价格之间的错配加剧了供热企业的盈利压力,抑制了其技术升级与规模化应用的积极性。

我国城市供热价格按热力供应不同环节分为热力出厂价格、管网输送价格和热力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遵循“准许成本 + 合理收益”原则。不同供热技术的平均单位热值成本差别较大,核电供暖成本最低,氢能供热成本最高,这种成本差异直接影响着其适用场景。然而,居民供热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主要采用按面积计价的方式,部分地区试点两部制热价模式。现行机制虽保障了居民冬季取暖权益,但也形成了以工商补居民的交叉补贴结构,热力企业存在经营压力,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和节能降耗目标的全面推进。

《报告》指出,当前居民供热定价机制在体现低碳供热技术的初期投入成本与环境效益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地区配套政策不完善,成本分摊与价格疏导机制不足,使得低碳供热项目在商业化运营和可持续盈利模式构建上面临挑战。现行补贴方式未区分热源品种,企业在热源选择上更注重经济性,对初始投资较高的可再生能源热源接入积极性有限,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补贴措施和力度有待强化。

为破解低碳供热成本疏导难题,《报告》建议各地制定低碳供热发展长期规划,明确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和技术路线。根据不同低碳供热技术价格的敏感因素,针对性地制定补贴政策,如对受燃料价格或电价影响显著的技术给予价格补贴,对受初始投资影响较大的技术给予初始投资补贴和金融支持。同时,强化低碳供热成本传导机制,建立成本实时监测系统,及时调整供热价格。此外,还应持续深化供热市场竞争机制,创新低碳供热市场金融机制,充分调动低碳供热项目建设积极性。

低碳供热成本疏导难题是当前我国供热领域低碳转型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补贴政策、强化成本传导机制和深化市场竞争机制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推动低碳供热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供热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