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秘籍:顺应天时,守护健康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宛如大自然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天气由热转凉,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已然来临。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养生保健显得尤为重要。

秋分与健康的紧密关联

从中医角度来看,秋分这天自然界阴阳达到动态平衡,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由生长转向收藏。人体也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气血由体表向内脏收敛,为冬藏做准备。同时,秋季燥邪当令,秋风萧瑟,空气湿度下降,秋分后凉燥之气日益明显,早晚温差加大,寒邪也容易趁虚而入。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气通于肺,燥邪最易伤肺,导致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甚至便秘等问题,这也是秋季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此外,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忧,秋风扫落叶的景象加上日照减少,容易使人产生凄凉、忧郁、低落等“悲秋”情绪。因此,秋分时节养生不容忽视,否则易受外界邪气侵袭,出现各种不适。

秋分饮食养生要点

秋分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滋阴润燥”。气候干燥,人体易缺乏津液,可多吃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如梨,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的功效,可生食、煮汤或与川贝炖煮;百合能润肺清心、安神定志,适合煮粥或炒菜;芝麻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同时,要遵循“少辛增酸”原则,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防耗伤津液,加重干燥症状;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乌梅、醋等,收敛肺气,防止秋燥伤肺,酸甘化阴,有助于生津润燥。此外,秋分后凉意重,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阳,可多喝温开水、温热汤粥,适量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小米、南瓜、红薯等。但饮食调养要因人而异,脾胃虚寒者对滋阴润燥食物要适量食用,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高糖食品摄入量。

秋分起居作息与运动

秋分起居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原则,早卧顺应阳气收敛,早起顺应阴气舒长,有助于保持身体阴阳平衡。夜晚睡觉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和脚部受凉。室内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洒水增加湿度,同时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一到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适度运动也是秋分养生的重要环节,选择相对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遵循“收敛、平和、不过汗”原则,运动时间宜在早晨或傍晚,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秋分中医保健方法

秋分时节,可在家进行简单的中医保健。按摩或艾灸足三里穴,有健脾和胃、强壮保健效果,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按摩涌泉穴,有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效果,位于足底,睡前用热水泡脚后可搓擦至发热,缓解秋燥引起的不适;按摩肺俞穴,有调补肺气功效,位于背部,可请家人帮忙按揉或搓擦至发热,增强肺卫之气。代茶饮以润燥为主,如用百合、麦冬、沙参、甘草等沸水冲泡,脾胃虚寒者可加生姜,也可加入山药、芡实补益脾胃,但需经专业中医师辨证选用。

秋分时节,顺应天时,从饮食、起居、运动和中医保健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守护身体健康,安然度过这个美好的秋天。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