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不是上火!长期忽视可能掉牙,还会连累全身健康

“一刷牙就出血,肯定是最近上火了,喝点凉茶就好。”35 岁的刘先生发现牙龈出血后,习惯性地归结为 “上火”,直到最近牙齿开始松动,才慌了神。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 35-44 岁人群牙龈出血率高达 87.4%,老年群体超 80%,但多数人像刘先生一样,将其视为小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孟子堰医生提醒:牙龈出血绝非 “上火” 那么简单,它是牙周疾病的信号,长期忽视不仅会导致牙齿脱落,还可能引发全身健康问题。

一、牙龈出血:牙周病的 “早期警报”

“健康的牙龈不会出血,哪怕用力刷牙、啃硬东西也不会。” 孟子堰医生强调,出血的牙龈往往已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边缘水肿红肿,与牙面脱离,这是牙龈炎的典型症状。很多人误以为 “吃点维生素”“用止血牙膏” 就能解决,实则暗藏风险 —— 止血牙膏虽能暂时止血,却掩盖了炎症,让牙周组织持续被破坏;刻意 “轻刷牙” 或不刷牙,会导致牙菌斑堆积更多,炎症进一步加重,从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

更危险的是,牙周炎早期症状隐匿,仅偶尔出血或有口臭,与牙龈炎相似,不少人发现时已到中度或重度。此时,牙龈下方的牙槽骨、牙周膜已遭受不可逆破坏,牙齿会逐渐松动、移位,最终脱落。“‘老掉牙’不是衰老导致的,而是牙周病的结果。” 孟医生指出,我国超 90% 的老年人患有牙周病,而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像 “数学天才” 韦东奕患的快速进展型牙周炎,可能短短几年就导致牙齿脱落。

二、不止掉牙: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 “双向伤害”

牙龈出血背后的牙周病,绝非 “口腔局部问题”。孟子堰医生解释,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沟内存在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及其毒素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引发多种疾病:

  • 加重糖尿病:牙周炎症会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而高血糖又会反过来加重牙周炎,形成 “恶性循环”;
  •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牙周细菌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冠心病、脑梗死的发病概率;
  • 影响消化系统:牙周细菌随唾液进入胃肠道,可能诱发胃炎、胃溃疡,甚至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
  • 威胁孕期健康:孕妇患牙周炎,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升高。

此外,牙齿缺失后,咀嚼功能下降会导致老年人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进而诱发其他慢性病;面部肌肉松弛、面下三分之一变短,还会让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老。即便镶了活动义齿,也只能恢复 30%-40% 的咀嚼功能,远不及天然牙。

三、科学应对:3 步守住牙周健康

“牙周病可防可治,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 孟子堰医生给出 3 点实用建议:

1. 正确刷牙:用 “巴氏刷牙法” 清洁牙龈沟

很多人刷牙只刷牙齿表面,却忽略了牙齿与牙龈交界的 “牙龈沟”—— 这里是牙菌斑最易堆积的地方。正确的 “巴氏刷牙法” 需注意:刷毛与牙面呈 45° 角对准牙龈沟,小范围水平震颤(每次覆盖 1-2 颗牙,震颤 4-5 次),再上下拂刷;牙齿外侧面、舌侧面、咬合面都要刷到,每次刷够 2-3 分钟,早晚各 1 次。需注意,饭后不要立刻刷牙,建议间隔半小时到 1 小时,避免酸性环境下牙釉质受损;刷完后轻吐泡沫即可,无需用力漱口,让含氟牙膏多停留护齿。

2. 每天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 “死角”

牙刷无法清洁牙齿邻面(两颗牙齿相接处),无论是否塞牙,每天都要用牙线:将牙线放入牙齿间,到达牙龈缘附近,呈 “C” 型包绕牙面,上下滑动刮擦,去除肉眼看不到的牙菌斑。

3. 定期洗牙:每年 1 次,拒绝 “误区”

“洗牙会让牙缝变大”“损伤牙齿” 是常见误区。孟子堰医生解释,洗牙去除牙结石后,牙缝是恢复真实状态,并非 “变大”;目前主流的超声波洗牙不会磨损牙釉质,洗牙后短暂敏感可自行缓解,若敏感明显,可用脱敏牙膏。建议每年洗牙 1 次,牙龈炎阶段仅需洗牙即可治愈,费用低且医保可报销;若拖到牙周炎,需额外进行龈下刮治,甚至手术,费用大幅增加。

四、及时就医:别让 “怕疼” 耽误治疗

不少人因害怕牙科治疗而拖延,孟医生建议:治疗前主动与医生沟通对疼痛的接受程度,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麻药,也可通过听音乐、握减压玩具缓解紧张。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口腔检查,早期治疗不仅效果好,还能节省时间和费用。

新闻总结

牙龈出血并非 “上火” 或 “缺维生素”,而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我国 35-44 岁人群牙龈出血率超 87%,长期忽视可能导致牙齿脱落,还会通过细菌扩散影响全身健康,加重糖尿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科学应对牙周病需做到:用 “巴氏刷牙法” 清洁牙龈沟、每天用牙线、每年洗牙 1 次,每半年到一年做口腔检查。早期牙龈炎通过洗牙即可治愈,拖到牙周炎则需更多治疗,费用更高。重视牙龈出血,及时干预,才能守住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避免 “老掉牙” 的困扰。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