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装素裹的北极荒原上,原本清澈的河流正悄然换上诡异的橙色 “外衣”—— 从西伯利亚的科雷马河到加拿大的麦肯齐河,这些色彩反常的水体近年来频繁出现,仿佛大地流淌的 “橙汁”,让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如今,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新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自然谜题:看似冰冷沉寂的冰,实则是加速铁矿物溶解的 “隐形反应器”,而全球变暖引发的频繁冻融循环,正是这场 “色彩变革” 的幕后推手。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低温环境会抑制化学反应,但于默奥大学的化学团队用实验颠覆了这一认知。研究合著者、化学家让 – 弗朗索瓦・布瓦利及其团队发现,在零下 10 摄氏度的冰环境中,常见铁矿物释放的铁量竟然高于 4 摄氏度的液态水。“这听起来违背直觉,但冰绝非被动的冰冻块。” 布瓦利在研究声明中解释道,冻结过程中会在冰晶间隙形成微小的液态水囊,这些水囊如同天然的 “化学反应器”,内部化合物被高度浓缩并呈现强酸性,即便在零下 30 摄氏度的极寒中,仍能高效与铁矿物发生反应。
为验证这一机制,研究人员以北极土壤中常见的针铁矿(一种氧化铁矿物)和天然有机酸为实验对象,模拟了北极地区的冻融循环过程。结果显示,反复的冻结与消融能让铁的溶解效率大幅提升:冰冻时,有机酸等化合物在水囊中浓缩并侵蚀矿物;消融时,被释放的有机化合物会引发二次反应,进一步促进铁的溶解。团队同时发现,这一过程在淡水和微咸水环境中尤为活跃,而含盐的海水则会抑制铁的溶解,这也解释了为何橙色现象主要出现在北极内陆河流,而非近海区域。
这一发现恰好与北极河流的 “变色时间表” 高度吻合。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地区的冻融循环正变得愈发频繁 —— 过去几十年间,北极永久冻土层的消融速度提升了 3 倍,每年春季的融冰期也较 20 世纪延长了近 20 天。“每次冻融循环都是一次‘铁元素释放脉冲’。” 研究第一作者、化学研究生安杰洛・皮奥・塞巴利指出,土壤和永久冻土层中封存的铁矿物,在反复冻融中不断转化为可溶性铁,随径流汇入河流后,便让水体呈现出特征性的橙色。
这种橙色河流的蔓延,正在重塑北极的生态系统。可溶性铁是浮游生物的关键营养元素,河流带入海洋的大量铁离子会刺激浮游生物爆发式增长,进而改变海洋食物链结构。但过量的铁也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消耗水中氧气,形成 “死亡区域”。此外,研究人员提醒,这一化学机制不仅适用于北极河流,在矿山排水区、波罗的海沿岸的酸性硫酸盐土壤等酸性冰冻环境中,类似的铁溶解过程同样可能发生,具有广泛的生态影响。
目前,布瓦利团队已启动后续研究,计划验证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含铁冰体,并量化气候变暖与铁释放量之间的关联。“这项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冰的角色 —— 它是地球化学循环的活跃参与者,而非被动的储存介质。” 布瓦利强调,北极河流的橙色警示,实则是冰与气候互动的直观信号,随着全球变暖持续,这类 “反常现象” 可能会愈发普遍。
新闻总结:
北极河流近年频繁出现的诡异橙色,经最新研究证实与冰的特殊化学作用相关。于默奥大学团队发现,冰中形成的液态水囊可浓缩化合物并产生酸性环境,其溶解铁矿物的效率优于液态水,而反复冻融循环会进一步加速铁释放。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冻融循环愈发频繁,使土壤和永久冻土层中的铁持续汇入河流,形成橙色水体。该机制在淡水环境中尤为显著,且可能影响北极水生生态系统。研究颠覆了 “低温抑制化学反应” 的传统认知,凸显了冰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活跃角色,也为解读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异常提供了新视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