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杯热咖啡提神,没想到喝下去的还有微塑料!” 杭州白领陈女士看到一项新研究后大惊失色。9 月 25 日,《新药说》官方账号披露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结果,让无数饮料爱好者心头一紧:研究团队检测了咖啡、茶、果汁等 155 种饮品,所有样本均检出微塑料,其中热茶每升含 60 个颗粒,是软饮料的 3 倍多。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直径小至 10 微米的塑料颗粒,能穿透人体屏障积累在组织中,引发细胞损伤、肠道菌群紊乱等健康问题。这场 “无孔不入” 的微塑料污染,正通过日常饮品悄然侵蚀我们的身体。

饮料微塑料污染地图:热饮成 “重灾区”,贵价茶包反而更脏
英国伯明翰大学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的研究,首次系统揭露了各类饮料的微塑料污染现状,其中三大发现尤为触目惊心:
1. 热饮比冷饮风险高近 1 倍,热茶成 “污染王”
高温成了微塑料渗漏的 “加速器”。数据显示,热茶平均每升含 60±21 个微塑料颗粒,而冰茶仅为 31±7 个;热咖啡每升 43±14 个,比冰咖啡多 6 个 / 升。研究人员解释,高温会加速塑料包装中的微塑料向饮品迁移,“就像热水泡塑料袋,有害物质更容易析出。” 这也解释了为何用一次性纸杯装的热咖啡,聚丙烯(PP)微塑料含量格外高 —— 这类纸杯的内衬正是 PP 材质,遇热后极易释放颗粒。
2. 价格与安全不成正比,贵价茶包反藏 “雷”
“贵的肯定更安全” 的消费误区被彻底打破。研究发现,部分高价茶包的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低价产品,“可能与高端品牌使用的复合包装材料有关,层数越多、工艺越复杂,反而增加了微塑料脱落的风险。” 相比之下,成分简单的软饮料污染最轻,平均每升仅 17±4 个颗粒,这与其包装多为单一 PET 材质且无需高温冲泡有关。
3. 小颗粒风险更高,冰茶藏 “隐形威胁”
虽然热饮的微塑料数量更多,但冰茶的健康风险却不容小觑。检测显示,冰茶中微塑料平均粒径仅 13.3±8.7 微米,远小于其他饮品。“颗粒越小,越容易穿透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甚至沉积在肝脏、肾脏等器官。” 研究负责人指出,碎片状的微塑料(占比 72%-93%)穿透力更强,可能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积累还可能干扰内分泌功能。
每人每天吞多少微塑料?饮料成主要 “摄入源”
“以前只知道瓶装水有微塑料,没想到饮料才是大头。” 研究数据显示,成年人通过饮品摄入的微塑料日平均量达 1.65 个 / 公斤体重,远超仅饮用水的摄入量(1 个 / 公斤体重)。以体重 60 公斤的女性为例,每天仅通过喝饮料就会摄入约 102 个微塑料颗粒。
这些微塑料究竟从哪来?研究证实,塑料包装是罪魁祸首:一次性纸杯的 PP 内衬、PET 饮料瓶、茶包的复合包装,都会释放微塑料;其次是生产和运输环节 —— 生产用水的污染、机器部件磨损、运输中的摇晃碰撞,都会让微塑料混入饮品。更遗憾的是,该研究仅能检测大于 10 微米的颗粒,“那些更小的纳米塑料可能含量更高,但目前技术无法捕捉,其健康影响更难预估。”
避坑指南:4 招减少微塑料摄入
面对无处不在的微塑料,难道只能 “坐以待毙”?研究人员和国内食品安全专家联合给出 4 点实用建议:
- 少用一次性容器装热饮:尽量用陶瓷杯、玻璃杯替代一次性纸杯、塑料杯,避免高温与塑料直接接触。
- 茶包先泡 “洗茶”:将茶包放入热水中浸泡 10 秒后倒掉第一遍水,可去除约 30% 的表面微塑料。
- 优先选大容量玻璃瓶装饮品:相比小瓶 PET 包装,玻璃材质无微塑料释放风险,且大容量包装能减少单次开封的污染。
- 自制饮品更安心:用新鲜水果榨汁、茶叶直接冲泡,从源头避免包装带来的微塑料污染。
新闻总结
英国伯明翰大学对 155 种饮料的研究显示,所有样本均检出微塑料,热饮污染远高于冷饮 —— 热茶每升含 60 个颗粒,为软饮料的 3 倍多,且部分高价茶包污染更严重。微塑料主要来自塑料包装(PP、PET 等),小颗粒(≤13 微米)可穿透生物屏障,引发细胞损伤、肠道菌群紊乱等问题。成年人日均通过饮料摄入 1.65 个 / 公斤体重微塑料,远超饮用水摄入。专家建议,减少一次性容器使用、茶包先 “洗茶”、优先选玻璃包装或自制饮品,可降低摄入风险。该研究提醒,微塑料污染已渗透日常饮品,关注饮料安全需提上健康日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