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说要做跨境电商网站,Kimi 已经自动生成了带支付功能的页面!” 首批体验用户林先生的惊叹,印证了 9 月 25 日月之暗面 Kimi 的重磅动作 —— 发布 Multi-Agent 新品 “OK Computer” 并启动会员制收费。这款能自主操作虚拟电脑完成建站、数据分析、视频制作的 AI 工具,配合 49 元 / 月的会员定价,标志着国内 AI 大模型正式告别 “免费烧钱” 阶段,打响商业化突围的第一枪。

黑科技破局:AI 化身 “全能打工人”
“OK Computer” 的横空出世,彻底刷新了大众对 AI 工具的认知。与传统 AI 只能生成文本不同,这款 Multi-Agent 产品堪称 “自带电脑的超级助手”:用户只需输入 “做一份 30 页的季度财报 PPT,含行业数据可视化”,Kimi 便会自主调用数据分析工具抓取行业数据,用设计软件生成图表,最终输出符合专业标准的演示文稿。
其功能覆盖四大核心场景:在技术领域,可快速搭建含后台管理的多功能网站;在办公场景,能处理百万级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在创意领域,支持文本转高清视频与设计图;在商务场景,可自动撰写合同并进行风险筛查。“相当于同时雇了程序员、设计师、分析师和秘书。” 行业专家王鹏评价道。
这款新品与此前的 “Deep Researcher” 形成互补:后者聚焦学术文献解读、市场调研等深度研究场景,单次对话成本高达 4-5 元;前者主攻任务自动化,两者共同构成 Kimi 的付费服务矩阵。
商业化试水:49 元会员背后的成本困局
伴随功能升级,Kimi 同步抛出商业化方案:推出 49 元 / 月与 99 元 / 月两档会员,前者可有限使用两大付费功能,后者解锁更高频次服务,同时设置 “OK Computer 免费试用 3 次” 的体验机制。月之暗面内部人士直言,收费实属无奈:“单 Deep Researcher 一次对话成本就够买杯奶茶,长期免费根本撑不住。”
这一定价策略精准卡位市场空白。对比同类产品,ChatGPT Plus 月费折合人民币约 120 元,国内百度文心一言尚未推出明确会员体系,Kimi 49 元的定价降低了用户尝试门槛。据透露,其目标直指 “一年内国内外 C 端收入达 1 亿美元”,按 49 元月费测算,需积累超 170 万付费会员。
此前 Kimi 曾长期依赖免费策略吸引用户,仅试水过小范围打赏。此次全面收费,被视为 AI 行业从 “流量竞赛” 转向 “价值变现” 的信号。易观分析数据显示,2025 年国内 AI 大模型市场规模超 800 亿元,但商业化率不足 15%,多数企业仍陷在算力成本泥潭中。
行业地震:巨头们的变现生死竞速
Kimi 的动作迅速引发行业连锁反应。9 月 26 日,百度文心一言宣布内测 “智能办公套件”,字节跳动豆包启动 “企业版功能订阅制”,一场 AI 变现竞速战已然打响。
当前市场呈现三大竞争梯队:第一梯队的 Kimi 以 “场景深度” 突围,聚焦 C 端高价值办公需求;百度、阿里等巨头凭借算力优势,主攻 B 端企业服务;而众多中小模型则仍在免费引流阶段。“Kimi 的优势在于切中了‘轻量级专业需求’—— 中小企业没必要买昂贵的企业软件,普通用户又需要高阶功能。” 分析师李娜指出。
但挑战同样严峻。首先是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养成,免费工具仍占据市场主流;其次是功能实用性待考,有体验用户反馈 “复杂任务的完成度仍需人工修正”;最后是竞争加剧,巨头们随时可能推出同类功能并以低价冲击市场。
新闻总结
2025 年 9 月 25 日,月之暗面 Kimi 发布 Multi-Agent 新品 “OK Computer”,同步启动 49 元 / 月、99 元 / 月两档会员制,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该新品可通过虚拟电脑自主完成建站、数据分析等复杂任务,与 “Deep Researcher” 构成付费矩阵,单次功能使用成本最高达 5 元。
此举打破了国内 AI 大模型长期免费的格局,Kimi 设定一年 1 亿美元的收入目标,瞄准 C 端专业办公需求。其 49 元定价低于国际竞品,但面临用户付费习惯未养成、功能实用性待验证等挑战。
Kimi 的商业化尝试,标志着 AI 行业从烧钱获客转向价值变现的关键转折,也引发百度、字节等巨头跟进。这场变现竞速战的核心,将是 “功能实用性” 与 “成本控制能力” 的比拼,最终或将重塑国内 AI 市场的竞争格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