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按钮,飞行器自动脱离底盘升空,3 分钟完成营地短途飞行!” 链博会上小鹏分体式飞行汽车的演示画面,让观众惊叹不已。这款定价不足 200 万、已斩获 5000 张订单的 “空中座驾”,将于 2026 年正式量产。与此同时,上海沃兰特 17.5 亿美元、500 架 eVTOL 的海外订单,亿航智能合肥新工厂的加速建设,共同勾勒出中国智能交通 “低空飞行 + 地面智能” 的双线爆发图景。随着 2030 年智能网联汽车 2.58 万亿元产值目标的锚定,一场重塑全球交通格局的产业革命正悄然拉开帷幕。

低空经济:从概念到订单的爆发式增长
中国飞行汽车产业正迎来 “订单井喷”。除小鹏外,广汽高域 168 万元的 GOVY AirCab 自 6 月开启预订以来,已收获超 1000 单意向订单,计划 2026 年底完成适航认证并量产交付。更令人瞩目的是海外市场的突破:上海时的科技与阿联酋企业签下 10 亿美元订单,出售 350 架 E20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一周后,沃兰特航空以 17.5 亿美元向泰国交付 500 架 eVTOL,连续刷新行业纪录。
“先载物再载人” 成为行业共识。峰飞航空交付的 V2000CG 凯瑞鸥吨级 eVTOL,可承载 400 公斤货物,续航达 200 公里,已应用于低空物流与应急救援。其副总裁谢嘉表示,这种循序渐进的路线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能有效降低商业化风险。数据显示,亿航智能 2024 年交付量同比增长 315%,营收突破 4.5 亿元,首次实现盈利,印证了低空飞行器商业化的可行性。
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速。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正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搭建低空交通网络,国内飞行营地也在加速布局。小鹏汇天团队已超 1500 人,今明两年将持续扩建营地,为飞行汽车落地铺路。
地面智能:2.58 万亿赛道的技术突围
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另一增长引擎。2024 年中国乘用车 L2 及以上辅助驾驶装车率突破 55%,华为 MDC 计算平台、百度 Apollo 系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吉利全球首创的醇氢电动移动充电车,可同时为四辆电动车充电,解决了矿区等特殊场景的电力补给难题。
核心技术成本的 “断崖式下降”,加速了智能驾驶的普及。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售价从 2019 年的 12 万元降至如今的千元级别,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域控平台覆盖大众、丰田等国际品牌,占其营收超 70%。这种成本优势催生了 “反向合资” 新模式:大众与地平线合作研发芯片,宁德时代向海外输出电池技术,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 “技术输入” 转向 “技术输出”。
出海步伐同样迅猛。江铃新能源与百度联合打造的 “颐驰 06”,已在迪拜部署超 1000 台无人驾驶车辆,并进军马来西亚、新加坡市场。萝卜快跑与迪拜政府的合作,将打造阿布扎比最大规模无人驾驶车队,中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正获得全球认可。
机遇背后:法规与技术的双重考验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智能交通仍面临 “成长的烦恼”。法律层面,自动驾驶责任界定仍是空白。公安部明确表示,当前 “智驾” 系统仅为辅助驾驶,驾驶人需承担全部责任,但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对比德国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的落地、美国加州的开放政策,中国相关法律的滞后性可能制约产业发展。
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依然存在。车载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等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迫在眉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指出,车企需打破单打独斗格局,共建生态链,才能在 ISO、3GPP 等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
试点范围与适航认证进度也需加快。目前国内仅 50 多个城市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L3 级试点范围有限。安庆衡建议,应扩大试点申请,简化企业准入流程,在封闭场地分阶段验证技术可靠性,为监管框架落地积累数据。
新闻总结
2026 年飞行汽车量产在即,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呈现 “低空 + 地面” 双线爆发态势。小鹏、广汽等企业的飞行汽车订单破万,沃兰特、时的科技海外订单超 27 亿美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030 年将实现 2.58 万亿元产值增量,L2 级辅助驾驶装车率超 55%,核心技术成本大幅下降,“反向合资” 模式兴起,海外市场持续突破。
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自动驾驶法律体系不健全,责任界定模糊;车载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依赖进口;L3 级试点范围有限,适航认证进度待提升。未来,需通过完善法规、加速核心技术国产化、扩大试点范围,推动中国智能交通从 “规模增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真正成为全球交通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