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为中心”竟是好事?重新定义自我关怀的力量​

在传统观念里,“以自我为中心”往往被视为自私、自我的代名词,是不被认可的行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将他人需求置于自己之上,自我牺牲被赞颂为高尚品德,而自我关怀却常被认为是放纵。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以自我为中心并非意味着自私自利,相反,它可能是我们为自己和他人所做的最慷慨的事。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审视“以自我为中心”,探寻自我关怀背后的强大力量。

【重新认识“以自我为中心”】

通常,人们认为“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感受,是一种负面的行为表现。但实际上,这里的“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私,而是强调加强与自我的连接,关注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受。它是一种让我们保持稳定,与内心最重要的事物保持一致的方式,是我们与内心认知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处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时,意味着我们要允许自己做那些能让自己感到稳定的事情,从而能够以更大的能力为他人服务。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基稳固,才能为周围的生物提供庇护。我们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关心他人。

【以自我为中心对为他人服务的积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不断付出,却常常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他人付出固然是美好的行为,是幸福和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过度消耗自己,忽视了自身的需求,最终可能会带来倦怠、怨恨以及与内心核心的脱节。

当我们感到身心枯竭或与自己脱节时,很难在各种角色中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无论是作为父母、伴侣、同事、领导还是朋友。而投资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情绪健康并非是一种放纵,而是一种自我管理。通过将自己置于中心,我们能够建立起所需的能量、清晰度和存在感。当我们自身资源丰富且内心稳定时,就能以更大的同情心、效率和爱去对待他人。

【重建与自己的关系,践行自我中心】

要将一直以来的“为他人优先”转变为“优先考虑健康的自我中心”,可以从一些温柔的起点开始。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头脑、心灵和身体,这可以是一次晨间散步、写日记、践行感恩等简单的活动,建立系统和习惯,让自己为新的一天做好准备。其次,要安排“我的时间”,不要等到所有任务都完成才想起自己,像对待重要会议一样,在日历上预留时间用于恢复和与自己相处。再者,创建正念检查点,在一天中暂停并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我现在需要什么?”,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增强内心的信任和稳定。最后,明确自己是谁,与自己建立联系,让自己的日常行为反映自己的价值观,以真实的身份面对生活。

【尝试探索自我需求】

我们常常被各种优先事项、角色和需求拉扯,很难不感到内疚地为自己腾出空间。此时,可以尝试一个小练习:拿一张纸和一支笔,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不要评判或编辑出现的内容。通过这个练习,我们能倾听自己的需求,重新与自己建立联系,明确自己渴望的感觉,如平静、连接、和平、能量和快乐等,并给自己追求它们的许可。

【新闻总结】

“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传统观念里的自私行为,而是一种关注自我、尊重自我需求、感受和价值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保持稳定,与内心建立联系,从而以更好的状态为他人服务。通过重建与自己的关系,践行自我关怀的实践,我们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避免倦怠和脱节。尝试探索自我需求,能让我们重新与自己建立联系,明确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当我们放下内疚和过时的观念,以自我为中心可以成为我们为他人和自己所做的最慷慨的事,它提醒我们,尊重自己的需求是人类的本能,也能邀请他人一起关注自我。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