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又打电话说我家孩子上课乱动,是不是有多动症?”“我家娃写作业从来坐不住,是不是得带他去医院开点药?”最近,不少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孩子“多动”的问题让他们焦虑不已。仿佛“多动症”成了孩子“难管”的万能标签,贴上去就能解释一切行为问题。但真的是孩子“病”了吗?还是我们从未认真听过他们的声音?

“多动”背后,是被忽视的情绪信号
很多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多动”的第一反应是“管住他”:坐不住就批评,注意力不集中就罚抄,甚至直接带去医生那里“确诊”。但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克劳迪娅曾提醒,如果没有先弄清楚孩子焦虑的原因,就急着用药控制症状,反而会掩盖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孩子的“多动”往往是情绪的外显。比如,孩子在学校因为遵守纪律而感到压抑,回家后通过跑跳、玩闹释放情绪;或者在课堂上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用小动作掩饰自己的挫败感。这些行为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他们在说:“我需要帮助,我需要有人懂我。”如果我们只盯着“多动”的表象,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很糟糕”,进而陷入更深的情绪困境。
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多动”的根源
为什么有些孩子天生比别的孩子活跃?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在特定场合(比如课堂上)表现出“多动”?这往往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婴儿时期的需求是否被及时满足,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哭了,大人能及时回应并安抚,孩子就会建立起“世界是安全的”的认知,慢慢学会自我安抚。但如果大人总是说“不惯他这毛病”,任由孩子哭闹,孩子就会失去对世界的信任,长大后容易焦躁、难以控制情绪。
比如,有些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被忽视,长大后就会通过“多动”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动起来,才会有人关注我”。这种“多动”不是“病”,而是孩子在弥补童年时期的安全感缺失。
游戏,是比药物更有效的“良药”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多动”就得吃药,比如专注力训练药物。但药物只能短期控制症状,无法解决孩子内心的情绪问题。相比之下,游戏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良药”。
游戏能让孩子在“玩”中学会控制情绪。比如,和孩子玩“机器人游戏”:孩子当机器人,家长当遥控器,发出“慢走”“快跑”“跳跃”等指令,让孩子跟着做。这种游戏不仅能释放孩子的多余精力,还能训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再比如,玩“打闹游戏”:让孩子通过摔跤、追逐等方式释放情绪,同时学会遵守规则(比如“不能打疼对方”)。这些游戏能让孩子在“动”中学会“静”,在“玩”中学会“控制”。
倾听,是对孩子最好的“治疗”
比起给孩子贴标签、吃药,不带评判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出现“多动”行为时,不要急着批评,而是蹲下来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太难了?”让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绪被接纳,他的需求被重视。比如,有个朋友的孩子在课堂上“多动”,朋友没有急着带他去医院,而是每天放学后和他聊天,问他“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什么想和妈妈说的?”慢慢地,孩子开始主动告诉妈妈,他觉得课堂纪律太严,让他很压抑。朋友听了后,和孩子一起制定了“课堂规则”,比如“如果想动,可以举手告诉老师”,孩子的“多动”行为慢慢减少了。
孩子不是“问题儿童”,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我需要被听见”。与其急着给孩子贴“多动症”的标签,不如停下脚步,听听他们的声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陪他们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惑。毕竟,最好的“治疗”不是药物,而是爱和理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