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 “米娜” 的阴雨,没能掩盖深圳这座城市的一场重要 “告别”。9 月 20 日,经营近 40 年的深圳第一座高尔夫球场 —— 深圳高尔夫俱乐部,悄然停止了高尔夫打球业务。没有盛大的结业仪式,通向球场的道路被围挡阻隔,俱乐部门口的安保人员一句 “已被政府部门接管”,宣告着这块位于福田核心区、面积近 2000 亩(约 186 个标准足球场)的 “城中绿地”,正式告别高端专属时代,迈入服务城市公共发展的新阶段。这场迟到十年的 “蜕变”,不仅解开了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的僵局,更揭开了深圳超大城市存量用地再利用的新序幕。

40 年运营落幕:黄金地段的 “历史遗留题”
深圳高尔夫俱乐部的 “退役”,背后是一段横跨数十年的土地争议。1985 年正式开业时,它还地处城郊;如今,随着城市扩张,它已被围入福田核心区,周边新房单价高达 11 万 – 13 万元 / 平方米,是深圳顶级豪宅圈的 “邻居”。作为早年无偿行政划拨用地,其土地使用权早在 2015 年就已到期,2019 年《房地产证》更是被依法注销。然而,由于涉及 70 栋会员别墅、会员权益纠纷等复杂问题,地块回收与改造工作停滞十年,成为深圳城市发展中的一道 “历史遗留题”。
这块 “寸土寸金” 的绿地,曾是高端圈层的专属场所,如今却因 “服务小众、利用率低” 引发各界争议。2020 年,相邻一块仅 3084 平方米(不足球场 1/400)的居住用地,就以 2.46 亿元高价成交;周边天健天骄北庐等楼盘更是 “日光盘”,足见其地段价值。多年来,公众一直呼吁将这块核心区绿地改造为公共空间,球友刘誉庆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市中心这么大面积的绿地太难得,改成公园对居民更有利,也符合城市发展趋势。”
十年改造破局:从 “高尔夫” 到 “城市公共空间” 的转型
这场改造的破局,并非一蹴而就。早在 2019 年,球场就被纳入土地整备计划,却因产权纠纷、会员安置等问题屡屡停滞。2023 年底,转机终于出现 —— 球场西部 41.2 万平方米区域率先 “突围”,为配合市政工程关闭后,转型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体育公园,成为首个向公众开放的试点。
2025 年,改造步伐明显加快。6 月,运营球场的公司从 “深圳市特发深高俱乐部管理有限公司” 更名为 “深圳市特发文体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体育赛事、公园管理等项目,从名称到业务全面 “去高尔夫化”;9 月 12 日,官方正式宣布 “9 月 20 日停止高尔夫业务”,同步启动会员保证金退还工作。虽然主体区域未来规划尚未正式公布,但从政策文件中可窥端倪:《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 年)》显示,该地块规划为 118.55 公顷的高尔夫体育公园;《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则将其标注为 “战略预留区”,暗示其将服务城市长远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另一座高尔夫球场的转型已提供 “样本”—— 宝安区港中旅聚豪高尔夫球场,今年已彻底蜕变为规划建筑面积超 130 万平方米的 “国际总部区”,首开区 2 月已开工,成为产业升级的新载体。
城市发展新命题:平衡公共利益与资源效率
深圳高尔夫球场的改造,本质是城市核心区 “发展权的再分配”。国家高端智库 CDI 资深研究员宋丁指出,高尔夫球场的功能转换,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更通过 “体育公园 + 战略预留” 的组合,平衡了公共利益与产业升级需求。对深圳而言,这一改造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核心区新增大型公共空间,能缓解 “公园绿地不足” 的民生痛点;另一方面,战略预留的定位,为未来金融、科技等高端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契合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的规划布局。
不过,改造仍面临挑战。球场内 70 栋别墅的处置、剩余会员的权益保障,都是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业内推测,政府可能采取 “先易后难” 策略:通过 “不再续费” 消化会员问题,引入旧改 “房票制度” 以补偿置换方式迁移别墅业主,避免矛盾激化。深圳市城市更新协会罗宇也认为,高尔夫球场改造难度大,“但深圳的探索为超大城市存量用地开发提供了参考,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流程,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新闻总结
深圳首座高尔夫球场运营近 40 年后 “退役”,十年改造僵局终破局。该球场位于福田核心区,土地使用权 2015 年到期后因产权、会员等问题停滞,2023 年西部区域率先转型为体育公园,2025 年 9 月全面停止高尔夫业务,未来规划为体育公园与战略预留区。其改造与宝安高尔夫球场转型 “国际总部区” 呼应,本质是城市核心区发展权再分配,平衡了公共利益与土地效率,为超大城市存量用地开发提供样本,后续别墅处置、会员安置将成重点推进方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