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出海”的热潮。上海近日制定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增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的目标,这一举措无疑为我国医疗器械“出海”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在这看似充满机遇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挑战,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该如何铺就“出海”之路呢?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发展迅速,资本也纷纷加持。今年上半年,科创板医疗器械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9%和3%,近三成科创板医疗器械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超过30%。今年至今,我国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再创新高,国家药监局出台10项举措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多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深圳中科微光医疗的两款冠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设备及一款导管还获得美国FDA审批,成为中国首个获得FDA批准的腔内影像设备。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实力和潜力。
但“出海”并非易事,也并非适合所有企业。业内人士指出,企业不应盲目跟风“出海”,对于大部分仍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来说,应聚焦中国本土市场的机会。迈得诺医疗集团董事长李培尚强调,海外市场是强者的搏击场,不是弱者的避难所,中国本身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市场之一,企业要把中国市场做好做到极致,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方可考虑出海。上海瑛泰医疗器械创始人梁栋科也感慨,近20年过去,医疗器械公司“出海”格局已变,国际法规、保险购买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国际诉讼成本高昂,没有保险根本承担不起。
那么,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该如何在“出海”浪潮中破局呢?迈瑞医疗作为行业龙头,给出了很好的范例。今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国际业务占比首次超过50%,董事长李西廷表示数智化转型将为中国医疗工业提供弥合差距、直道超车的机会。迈瑞医疗通过收购进军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惠泰集团常务副总裁戴振华认为,国际化时机要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相匹配,先练好内功,把产品在中国做到领先和极致,解决知识产权等问题,再进行国际化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健适医疗科技集团创始人王欣则强调,国际化并非要在每个国家都铺市场,而是要选择优势市场进行重点突破。中国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拥有高端制造和创新能力,关键是要用好这个比较优势,先在本土市场立足,再走向全球。
我国医疗器械“出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企业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先在国内市场取得领先地位,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海外市场进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全球化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