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吃主食的人,后来怎么样了?3 大健康隐患浮出水面

“想减脂?少吃主食,多吃蛋白!” 这两年,“少主食、多蛋白” 的饮食风潮在减脂圈盛行,米饭、馒头被 “打入冷宫”,鸡胸肉、蛋白粉成了餐桌主角。很多人坚信这是 “更干净、更快瘦” 的吃法,却没意识到,长期不吃主食的背后,藏着看不见的健康 “账单”—— 血糖波动、加速衰老、心血管受累,这些隐患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找上门来。

一、不吃主食,血糖反而更 “失控”

不少人觉得 “主食 = 碳水 = 升糖元凶”,于是干脆砍掉主食,想以此稳定血糖、实现减脂。可从营养学角度看,优质主食(如全谷物、杂豆、薯类)其实是身体的 “血糖稳压器”。它们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能为大脑和肌肉提供长期稳定的能量,避免饭后血糖 “坐过山车”。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总能量的 50%~65% 应来自碳水化合物,这才符合身体长期代谢需求。

一旦主食摄入不足,身体会陷入 “能量危机”:一方面,人们容易因饥饿想吃更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反而导致总热量超标;另一方面,蛋白质会被当作 “柴火” 燃烧供能,无法发挥修复组织、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更关键的是,主食中的膳食纤维能包裹葡萄糖减缓吸收,还能被肠道细菌发酵成短链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缺乏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失衡,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反而会增加高血糖风险。

研究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0 年《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全谷物摄入越高,2 型糖尿病风险越低;2024 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的研究则发现,饮食整体升糖指数越高,糖尿病风险越高。而我国居民人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仅 10.4 克,远低于建议的 25~30 克,这与主食摄入减少、精米白面占比过高密切相关。

二、主食缺位、蛋白过量,加速身体 “衰老”

很多人不吃主食后,会靠大量高蛋白食物 “饱腹”,鸡胸肉、牛肉、蛋白粉轮番上阵,认为 “蛋白越多,身材越好、身体越棒”。但蛋白质并非 “越多越好”,它更像 “修房子的砖”—— 适量能加固墙体,过量则会压垮房梁。

科学家曾做过小鼠实验:高蛋白、低碳水饮食组的小鼠寿命更短,而蛋白适中、碳水合理的小鼠更 “耐用”。在人群随访中也发现,中年长期高蛋白饮食(尤其是动物性蛋白),会增加总体死亡和部分疾病风险。此外,过量蛋白质分解会产生含氮 “废水”,肾脏需要持续 “加班” 清理,对肾功能不佳者尤为不友好;同时,高蛋白饮食还会 “挤占” 蔬果、全谷物的摄入空间,导致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不足,身体缺乏 “保养”,自然更容易衰老。

成年人每日蛋白质需求其实很明确:按体重计算,约 0.8~0.83 克 / 公斤即可满足需求。以 60 公斤成人为例,每天 55 克蛋白质就够了 —— 相当于每顿一小碗主食,搭配一掌心瘦肉、1 个鸡蛋、2 盒奶、几块豆腐或 5 只虾。把蛋白质分散到三餐,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搭配,才能既发挥作用,又不增加身体负担。

三、主食太少、饱和脂肪太多,心血管 “承压”

不吃主食的人,往往倾向于通过吃肉补充能量,而国人偏爱猪、牛、羊等红肉,这些肉类富含饱和脂肪酸。长期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会直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2020 年的一项系统综述显示,将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如黄油、肥肉、椰子油)换成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综合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下降 21%。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均建议,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 10%。对无需减肥的女性来说,每天 2 包全脂奶、1 个鸡蛋、2 两猪瘦肉,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已接近总能量的 8.5%;若再减少主食、增加红肉,饱和脂肪酸很容易超标,心血管健康自然岌岌可危。

科学吃主食,记住这 3 点

  1. 把 “好主食” 请回餐桌:优先选择全谷物、杂豆、薯类,每日碳水供能占比 45%~60%,保证膳食纤维摄入达 25~30 克,让血糖更稳、肠道更健康。
  2. 蛋白 “按需分配”:按体重计算每日需求,分散到三餐,肉蛋奶豆合理搭配,避免过量增加身体负担。
  3. 用 “盘餐法” 落地:每餐遵循 “半盘蔬菜 +¼ 盘主食(粗细搭配)+¼ 盘优质蛋白”,外出就餐先确定主食质量,再搭配其他食材。

别再盲目跟风 “不吃主食” 了,主食不是健康的 “敌人”,而是身体必需的 “能量源泉”。科学搭配、适量摄入,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守住健康底线。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