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肥肉到底是 “补劲” 还是 “伤身”?医生:这 3 类人可适量吃,2 类人要慎吃

“红烧肉里的肥肉我全吃了,你们年轻人不懂,没点油哪来的劲!” 饭桌上,65 岁的张大爷夹起一块肥油四溢的五花肉,反驳着女儿 “少吃饱和脂肪” 的提醒。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每天上演 —— 老年人觉得肥肉香、能补劲,年轻人却担心血脂升高、血管出问题。到底吃肥肉是 “养生” 还是 “伤身”?浙江大学肿瘤学博士指出,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关键看 “怎么吃、谁来吃”。

一、肥肉的 “两面性”:既是能量宝库,也是健康隐患

“肥肉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来源。” 博士解释,肥肉的核心价值在于脂肪,1 克脂肪能提供 9 大卡热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 2 倍多,能在身体饥饿时充当 “备用粮仓”;同时,性激素、胆固醇的合成离不开脂肪,维生素 A、D、E、K 等脂溶性维生素,也需要脂肪帮助才能被吸收。这也是为什么老一辈人吃点肥肉会觉得 “有劲”—— 高脂肪带来的高热量,能快速补充体力,尤其适合过去体力劳动量大的人群。

但肥肉的风险同样突出。其脂肪中 70% 以上是饱和脂肪,室温下呈固态(如猪油、牛油)。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饱和脂肪摄入量应低于每日总能量的 10%(若每天摄入 2000 大卡,饱和脂肪应少于 20 克),而一小块 50 克的五花肉,饱和脂肪含量就可能超过 15 克。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血液中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加速血管斑块形成,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的风险。

二、为什么老年人觉得 “吃肥肉有劲”?心理与身体的双重依赖

“我爸总说‘没肥肉的肉不香’,一顿没吃就觉得没吃饱。” 网友小李的困惑,道出了很多老年人对肥肉的依赖。这种依赖背后,有两层原因:

一是心理层面的 “满足感”。老一辈多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肥肉曾是 “富足” 的象征,吃肥肉不仅是补充营养,更是对 “好日子” 的心理认同,这种情感记忆让他们难以拒绝肥肉的诱惑。

二是身体层面的 “能量需求”。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对高蛋白、高纤维食物的消化能力下降,而肥肉中的脂肪能快速提供能量,且口感软糯易咀嚼,吃后更容易产生 “吃饱” 的饱腹感,因此会主观觉得 “有劲”。

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过量吃肥肉带来的 “劲”,可能是用血管健康换来的。临床数据显示,60 岁以上人群若每周吃肥肉超过 3 次,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会增加 28%。

三、科学吃肥肉:3 类人可适量吃,2 类人要慎吃

“吃肥肉的关键在‘适量’和‘因人而异’。” 博士给出具体建议,以下 3 类人群可偶尔吃点肥肉,2 类人群则需严格控制:

可适量吃的 3 类人

  1. 体力消耗大的人: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等,每天大量出汗、消耗能量多,每周吃 1-2 次肥肉(每次不超过 50 克),能快速补充热量,避免体力透支;
  2. 体重偏轻、营养不良者:尤其是老年人或术后恢复期人群,若消化功能弱、吃不进太多食物,少量肥肉能在有限食量内提供更多能量,帮助恢复体力;
  3. 需要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的人:若平时很少吃坚果、深海鱼,偶尔吃点肥肉,能帮助吸收蔬菜中的维生素 A、D,避免营养失衡。

需慎吃的 2 类人

  1. “三高” 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冠心病、脑梗病史的人,应尽量少吃或不吃肥肉,避免加重病情;
  2. 肥胖或有肥胖家族史者:饱和脂肪易转化为体内脂肪堆积,增加脂肪肝、代谢综合征风险,这类人群需严格控制肥肉摄入。

四、吃肥肉的 “正确姿势”:3 个技巧减少健康风险

即使是适合吃肥肉的人群,也需注意食用方法:

  1. 控制频率和量:每周不超过 1-2 次,每次 50-75 克(约 1-2 小块),避免连续多日吃;
  2.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炖、煮(如红烧肉炖萝卜、梅菜扣肉),让部分脂肪融入汤汁,减少直接摄入;避免油炸、爆炒,以免额外增加油脂;
  3. 搭配高纤维食物:吃肥肉时搭配芹菜、菠菜、菌菇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或搭配豆制品,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多余胆固醇,减少油腻感。

新闻总结

吃肥肉是 “有劲” 还是 “伤身”,取决于 “食用人群、量和方式”。肥肉能提供高热量和必需营养素,适合体力消耗大、营养不良者适量食用,也能满足老年人对口感和情感的需求,但因其饱和脂肪含量高,过量食用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三高”、肥胖人群需慎吃。科学吃肥肉的核心是 “适量”—— 每周 1-2 次、每次 50-75 克,选择蒸炖等烹饪方式,搭配高纤维蔬菜,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减少健康隐患。家庭饮食中,不必完全禁止肥肉,而是根据家人身体状况合理分配,让美味与健康兼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