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今天的降压药记得吃了吗?” 首尔 81 岁独居老人金顺伊怀中的洋娃娃突然开口,圆润的眼睛随着话语轻轻眨动。这个由韩国 Hyodol 公司制造的 AI 玩偶,不仅能接住老人关于孙辈的絮叨,还会在她情绪低落时说 “我会一直陪着你”,如今已成为超过 1.2 万韩国老人的日常陪伴者。当这样温暖的互动场景在邻国成为常态,我国 4 亿潜在老年用户的情感需求却仍在等待回应 —— 国泰君安测算的 4200 亿元陪伴机器人市场,正陷入 “需求爆棚却产品缺位” 的尴尬境地。

AI 陪伴的价值早已被市场验证。在韩国,搭载 GPT 模型的 Hyodol 娃娃通过传感器监测老人健康数据,联动社工与家人构建起 24 小时守护网;以色列的 “台灯机器人” ElliQ 能主动察觉情绪变化,带着老人逛虚拟博物馆、记录生活记忆,已进入北美多家医疗机构;日本 LOVOT 以毛绒宠物形态切入,凭借恒温触感与拟人反应,即便售价近 3 万元仍在中国收获一批老年用户。这些产品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老年陪伴需要的不是冰冷的安防设备,而是有温度的情感交互。
反观国内市场,银发经济产品仍聚焦 “生存需求”。购物平台搜索 “老年陪伴”,九成结果是带跌倒报警、一键呼救功能的监护设备,所谓 “陪伴机器人” 多是集成了语音助手的智能平板。某网友为云南方言的奶奶寻找互动设备却无果的经历,道出了市场痛点:现有产品既无法适应老人的语言习惯,更难以应对死亡焦虑、自我价值认同等深层情感需求。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近三成老人受孤独感困扰,42% 老年女性存在抑郁风险,情感缺口正持续扩大。
这片蓝海为何鲜有深耕者?技术适配性不足是首要难题。复旦大学调研显示,老人使用 AI 产品常因 “答非所问”“被打断说话” 而放弃,方言识别、慢语速适配等技术短板尚未突破。商业层面更具挑战:跃然创新等企业坦言,老人对产品容错率远低于儿童,需更高技术投入却缺乏明确盈利模式;FoloToy 虽曾为养老院定制聊天机器人,却因团队精力有限暂不考虑专项产品线。伦理风险更如影随形:韩国曾发生老人因 AI 玩偶建议冒险去溪边的事件,数据隐私泄露、过度依赖 AI 减少社交等问题,让企业望而却步。
转机正在显现。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傅利叶智能 GR-3 机器人以柔肤材质与 55 个自由度的拟人动作,传递出 “可拥抱的科技” 理念;萌友智能 AI 宠物 Ropet 获千万融资,恒温触感设计贴近老年需求;玄源科技等企业的 “生命感机器人” 研发,也为未来适配养老场景埋下伏笔。这些探索指向一个共识:技术不必成为 “人”,但必须懂 “人”—— 需要积累适老化语料库,建立健康建议责任边界,更要平衡科技辅助与真实社交的关系。
新闻总结
全球智能陪伴市场规模 2030 年将达 1407.5 亿美元,我国老年陪伴机器人潜在需求约 4200 亿元,但市场呈现 “需求旺、产品弱” 的格局。国外 Hyodol 娃娃、ElliQ 等产品通过情感交互与健康监测功能成功落地,国内却仍以安防类设备为主,难以满足老人情感需求。技术适配不足、盈利模式模糊、伦理风险待解,让企业多持观望态度。不过,柔肤材质机器人、恒温 AI 宠物等创新产品涌现,叠加老龄化加剧的现实需求,推动行业探索适老化技术与商业平衡。未来,能否破解 “懂老人” 的技术核心与伦理难题,将决定 AI 陪伴能否真正填补银发群体的情感空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