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来超市直奔货架拿完就走,现在居然愿意在烘焙区等刚出炉的面包!”9 月 26 日,北京朝阳区甘露园物美超市内,市民李女士拿着刚买到的现烤云腿月饼感叹。这一天,物美 7 家 “胖改店” 与永辉 1 家调改店同步亮相,覆盖北京 7 个城区,货架变矮、熟食区扩容、免费服务扎堆,曾经千篇一律的商超卖场,正带着 “胖东来基因” 悄悄变脸,一场围绕 “烟火气” 与 “服务感” 的商超转型战在北京全面打响。

一、商品大换血:鲜食扩容 70% 焕新,瞄准 “餐桌经济”
走进任何一家新开业的 “胖改店”,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商品的重构。物美 7 家门店商品焕新率高达 70%,商品结构与胖东来的重合度接近 80%,其中最显眼的是鲜食区的 “逆袭”—— 原本局促的烘焙、熟食区大幅扩容,占据门店核心动线位置,刚出炉的蝴蝶酥、现切的酱牛肉冒着热气,成为吸引客流的 “磁石”。恰逢中秋,物美还特意引入北京老字号现烤月饼,五仁、鲜肉等热门口味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永辉大兴康庄店的调整逻辑如出一辙,食品百货类新增商品超 50%,鲜食占比显著提升。有消费者发现,货架上不仅多了胖东来同款葡萄汁、洗衣凝珠等口碑单品,还出现了小分量的杂粮组合、现制沙拉等适配单身与小家庭的商品。“以前买熟食总担心吃不完,现在有半份装,新鲜又不浪费。” 正在挑选酱鸭的张先生说,这种精准适配 “餐桌经济” 的调整,让他的复购频率明显提高。
二、场景大升级:货架 “弯腰” 让道,卖场变 “社交空间”
除了商品,卖场物理空间的改造更藏着巧思。记者在物美德胜门店看到,原本 1.8 米高的货架全部换成 1.5 米矮货架,通道宽度从 1.2 米拓宽至 1.8 米,视线可直达对面区域,再也不用 “钻迷宫”。“以前找酱油要问三遍导购,现在抬头就能看见分类指引。” 市民王阿姨的体验,正是调改的核心目标 —— 降低购物难度。
永辉的场景优化更侧重 “便民属性”。针对国庆出游高峰,调改店特意开辟临时休息区,配备座椅、热水与茶歇,化身 “旅途驿站”。更贴心的是,9 月 3 日至 10 月 8 日期间,所有永辉调改店提供免费礼品包装、行李寄存与帮寄服务。有游客坦言:“逛完超市能歇脚、寄行李,比以前冷冰冰的卖场有人情味多了。” 这种从 “卖商品” 到 “造场景” 的转变,让商超不再只是购物场所。
三、服务抄作业:从 “无服务” 到 “超预期”,细节见真章
“胖东来模式” 的核心,在两家商超的调改中都落到了服务细节里。物美 “胖改店” 的导购员不再只负责补货,而是主动介绍熟食的最佳食用时间;永辉调改店则延续了 “极致便民” 传统,除了免费包装与寄存,还增设了商品溯源查询机,扫码就能看到生鲜产地信息。
这些看似 “不赚钱” 的服务,实则悄悄拉动了经营数据。永辉透露,北京已完成 13 家门店调改,大兴区实现全覆盖,所有调改店客流量、复购率与顾客满意度均稳步提升。物美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试营业期间,鲜食区销售额占比从原来的 15% 跃升至 30%,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正如零售业专家所言:“商超的竞争早已不是价格战,而是谁能更懂消费者的生活需求。”
四、行业大趋势:“抄作业” 难在 “走心”,转型需避免 “形似神不似”
这场集体 “变胖” 的背后,是传统商超面对线上冲击的必然选择。当电商抢走标品生意,线下卖场的核心竞争力回归到 “体验不可替代”—— 刚出炉的面包香气、能试吃的熟食、随叫随到的服务,这些都是线上购物无法给予的 “烟火气”。
但 “抄作业” 也暗藏挑战。有消费者发现,部分门店虽扩容了鲜食区,但品种不如胖东来丰富;免费服务虽多,却存在导购员不熟悉流程的情况。业内人士指出,“胖东来模式” 的核心是 “极致性价比 + 员工幸福感驱动的服务”,若仅模仿商品结构与服务项目,却缺乏供应链支撑与员工激励体系,很容易陷入 “形似神不似” 的尴尬。
新闻总结
物美、永辉 8 家 “胖改店” 的集中开业,标志着北京商超正式进入 “体验升级战” 阶段。从 70% 商品焕新、鲜食区扩容的 “商品重构”,到矮货架、宽通道的 “场景优化”,再到免费包装、休憩驿站的 “服务加码”,商超正从 “卖货场” 转向 “生活服务中心”。数据证明,贴近消费者需求的调整能有效拉动客流与复购,但 “抄作业” 的关键不止于复制表面形式,更需在供应链精细化、员工服务能力提升上深耕。这场商超 “变胖” 潮,既是对 “胖东来模式” 的认可,更是传统零售业向 “以消费者为中心” 转型的生动实践,未来能否持续 “走心”,将决定这场转型的最终成败。
若你想了解某家具体门店的特色商品与服务,或想深入分析 “胖东来模式” 对零售业的影响,我可以进一步补充梳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