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铁路电气化少走弯路的 “拓荒者”

当你乘坐高铁风驰电掣般穿越祖国大地,享受着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时,可曾想到,这背后离不开一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他就是铁道电气化专家曹建猷院士,一位用毕生心血点亮中国铁路电气化 “星火”,让中国铁路电气化避开 “先直流后交流” 弯路的关键人物,他的故事,堪称一部充满担当与奉献的传奇。

曹建猷的故事,要从 1936 年的一次特殊抉择说起。那时 19 岁的他,面临上海交大的专业选择,家境拮据的他以抓阄决定命运,没想到十个纸团竟连续五次抓到 “电” 字,就这样,他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电机系,从此与 “电” 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以讲师待遇挽留,纽约市立大学也开出 6000 美元年薪的优厚条件,但他不为所动。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曹建猷自制家书 “回乡探病”,携妻女辗转多地,历时一月秘密归国。他坚定地说:“回国工作是我最大的事!” 归国后,面对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和钱伟长的盛情相邀,他毅然选择了赴唐山铁道学院,因为他深知 “电气化铁路领域国内几乎空白,总得有人拓荒”。

1953 年,中国首条电气化铁路宝鸡 – 凤州段启动设计,当时苏联专家力推 3000V 直流制,而曹建猷却提出了颠覆性的方案:采用 25 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在那个 “一边倒” 学习苏联的时代,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质疑声此起彼伏。但他没有退缩,1956 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我国铁路电气化的途径》,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了交流制的优势。最终,1957 年铁道部正式采纳其建议,将 25 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定为部颁标准。1960 年,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区段通电成功,中国铁路电气化起步即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避免了重走他国的弯路,为日后高铁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曹建猷不仅在技术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教育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也功绩卓著。1952 年,他受命创建电气化铁路专业,当时国内一无电气化铁路,二无教材、师资。但他克服重重困难,搜集资料、翻译教材,还主持成立了电气化自动化研究所。1988 年,在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时,他力排众议,选择支持沈志云申报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组织 4 轮答辩预演,最终该实验室顺利通过评审,成为铁路系统重要的高铁实验验证平台。

1997 年 9 月 19 日,曹建猷逝世,遵其遗愿,骨灰撒在我国首条电气化铁路 —— 宝成线宝凤段。他曾在小传中写道:“我们在电流制问题上没有走弯路,这也是我对祖国的一点点贡献。”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祖国和科学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续写新的辉煌。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