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轻微抓伤,不用打疫苗吧?”“家养宠物打过针,我应该没事”—— 生活中被猫狗抓咬后,不少人会因这些想法延误处置,却不知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高达 100%。9 月 29 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账号紧急科普:被猫狗抓咬后,正确处理伤口和规范接种疫苗是 “救命关键”,同时必须避开 4 个常见误区,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守护生命安全。

被猫狗抓咬后,首要任务是判断暴露风险等级,再针对性处置。广东疾控明确划分出三类情况:无风险暴露(如完整皮肤接触动物毛发),只需清洗接触部位即可;轻微风险暴露(如皮肤轻微抓伤、无出血),必须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高风险暴露(如伤口出血、黏膜接触动物唾液),除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外,还需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很多人误以为 “没出血就没事”,实则即使皮肤有肉眼不可见的破损,也可能存在病毒侵入风险,需谨慎对待。
伤口处理的 “黄金步骤” 容不得半点马虎,且越早操作效果越好。广东疾控强调,被抓咬后第一时间应前往犬伤门诊,由专业人员按 “冲 – 消” 两步处理:第一步 “冲”,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搭配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再用生理盐水洗净残留;第二步 “消”,用稀释碘伏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涂擦伤口,避免使用酒精或双氧水,以防影响伤口愈合。特别提醒,除非出血不止,否则不要用纱布紧紧包裹伤口,以免形成厌氧环境增加感染风险;若伤口在眼睛、口腔等特殊部位,需立即就医由医生专业处置,比如眼部需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不可随意使用消毒剂。
疫苗接种是阻断狂犬病的核心环节,目前两种主流程序均安全有效。广东疾控介绍,第一种是 “5 针程序”:首针接种当天(记为 0 天)、第 3 天、第 7 天、第 14 天、第 28 天各打 1 针;第二种是 “211” 程序:0 天左右上臂各打 1 针,第 7 天、第 21 天再各打 1 针,总共 4 针。不少人担心 “漏打一针就要从头再来”,实则无需焦虑 —— 若某一针延迟接种,只需将剩余针次按原时间顺延即可,比如第 7 天的针延迟到第 9 天,第 21 天的针就调整为第 23 天,无需重新开始接种。
在处置过程中,4 个常见误区最易让人 “踩坑”,必须重点规避。误区一:“家养宠物打了疫苗,我就不用打”。广东疾控指出,宠物疫苗仅能保护宠物不发病,无法保证其 100% 不携带病毒,只要存在暴露风险,就需规范处置;误区二:“超过 24 小时打疫苗没用”。事实上,只要未发病,即使延迟几天、几周,接种疫苗仍有保护意义,应尽快前往犬伤门诊咨询;误区三:“曾经打过疫苗,再被抓咬不用管”。狂犬病疫苗并非终身免疫,全程接种后 3 个月内再次暴露一般无需加强,3 个月及以上则需在 0 天、第 3 天各加强 1 针,且无论何时,伤口处理都不能省略;误区四:“孕妇、小孩不能打疫苗”。狂犬病疫苗无禁忌症,孕妇、婴幼儿暴露后更需及时接种,2 岁以下宝宝会选择大腿前外侧注射,避免臀部接种。
此外,广东疾控特别提醒,部分高风险人群建议提前进行 “暴露前预防”,比如兽医、宠物医院工作人员、流浪动物救助者,以及前往狂犬病流行国家(如部分非洲、东南亚国家)的旅行者。暴露前预防程序为:0 天、第 7 天、第 21 天(或 28 天)各打 1 针,之后 1 年加强 1 针,后续每 3-5 年加强 1 针,相当于为身体 “提前储备抗体”,应对突发暴露时更有保障。
新闻总结
针对被猫狗抓咬后的应对,广东疾控科普关键 “救命知识”:需先判断暴露风险(无风险、轻微风险、高风险),再按 “冲 – 消” 步骤处理伤口,选择 “5 针程序” 或 “211 程序” 规范接种疫苗。同时需避开 4 个误区:勿信 “宠物打疫苗就安全”“超 24 小时接种无效”“曾接种就无需再管”“孕妇小孩不能接种”。高风险人群建议提前进行暴露前预防。此次科普强调,只要做好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可最大程度降低狂犬病风险,呼吁公众转发普及,守护自己与他人安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