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多吃 9 万个微塑料!一次性塑料瓶藏健康隐患,血液、器官都可能被入侵

“每天喝两瓶瓶装水,一年竟会多摄入 9 万个微塑料颗粒?”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最新研究,让无数习惯喝瓶装水的人脊背发凉。这项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的研究,通过分析 140 多篇科学论文发现,常年饮用瓶装水的人,每年摄入的微塑料数量远超喝自来水的人群,这些微小颗粒不仅能进入血液,还可能抵达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引发炎症、荷尔蒙失调甚至癌症风险。一次性塑料瓶的 “方便” 背后,藏着被忽视多年的健康陷阱。

这场关于塑料瓶健康隐患的研究,始于对 “隐形颗粒” 的追踪。研究团队指出,市面上多数一次性塑料瓶采用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这类材料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尤其是暴露在阳光暴晒、温度波动(如汽车后备箱高温环境)或反复使用时,会逐渐释放微小颗粒。这些颗粒按尺寸分为微塑料(直径 1 微米 – 5 毫米)和纳米塑料(直径小于 1 微米),其中纳米塑料因体积极小,可轻松穿透人体细胞膜,成为健康威胁最大的 “隐形杀手”。

“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地‘吃塑料’。” 研究负责人莎拉・萨杰迪解释,普通人通过瓶装水摄入微塑料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塑料瓶本身释放的颗粒;二是瓶盖与瓶口摩擦产生的碎屑;三是瓶装水在灌装、运输过程中接触的环境微塑料。研究数据显示,每升瓶装水中平均含有 100-1000 个微塑料颗粒,长期饮用者每年摄入总量可达数万至数十万不等,比喝自来水的人多 9 万个,相当于每年吃下一块麻将大小的塑料。

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在人体内的 “旅行路径”。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研究,科学家发现微塑料进入人体后,部分会随粪便排出,但仍有 20%-30% 会滞留体内:纳米塑料可穿透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抵达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部分颗粒还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干扰神经信号传递。“这些颗粒就像‘微型污染物’,会在器官内积累并释放化学物质。” 萨杰迪举例,塑料中的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会模拟人体雌激素,导致内分泌失调,增加女性乳腺癌、男性生殖系统异常的风险;而塑料老化释放的苯类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2B 类致癌物。

尽管危害显著,但目前对微塑料健康影响的研究仍存在诸多局限。萨杰迪指出,当前检测微塑料的技术 “各有短板”:光学显微镜能识别微塑料却无法确定成分;红外光谱可分析化学成分,但难以捕捉纳米级颗粒;而高精度的质谱检测设备价格高昂,全球仅少数实验室拥有。这导致科学家无法准确量化人体内微塑料的具体含量,也难以确定 “安全摄入阈值”。“我们知道它有害,但不知道害到什么程度,这种未知本身就是风险。”

在研究尚未完全明确风险的情况下,专家给出了务实的应对建议。萨杰迪强调:“教育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她建议日常饮水优先选择自来水(需确保符合饮用水标准),使用不锈钢、玻璃等材质的水杯替代塑料瓶;若必须使用一次性塑料瓶,应避免暴晒、高温加热和反复使用,开封后尽快饮用完毕。此外,减少塑料瓶使用还能缓解环境压力 —— 据统计,全球每年消耗约 5000 亿个一次性塑料瓶,仅 9% 被回收,其余多进入海洋或填埋场,进一步加剧微塑料污染。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国家已开始采取行动。欧盟自 2024 年起禁止销售一次性塑料瓶,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玻璃或金属容器;加拿大、英国等国则要求塑料瓶生产商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微塑料释放风险。而在我国,“限塑令” 持续升级,多地景区、车站已取消一次性塑料瓶售卖,鼓励游客自带水杯。

新闻总结

2025 年 9 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研究团队在《危险材料杂志》发表研究,揭示一次性塑料瓶的健康隐患:常年饮用瓶装水的人,每年摄入微塑料颗粒比喝自来水者多 9 万个,这些颗粒(含纳米塑料)可进入血液,抵达心脏、肝脏等器官,引发炎症、荷尔蒙失调甚至癌症风险。微塑料主要来自塑料瓶材质老化、摩擦及环境接触,当前检测技术因精度或成本问题存在局限,无法明确 “安全阈值”。专家建议优先饮用自来水、使用非塑料容器,避免塑料瓶暴晒和反复使用。目前欧盟、加拿大等已通过禁令或标签提示管控塑料瓶使用,我国 “限塑令” 也持续升级。该研究警示,一次性塑料瓶的 “方便” 需以健康和环境为代价,减少使用、推广替代材质刻不容缓。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