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各地纷纷抢滩布局,力求在这场科技竞赛中占据先机。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以来,各地动作频频。20日,浙江双料“第一区”——杭州市余杭区举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暨打造“模域空间”人工智能高地大会,启动“AI +”产业生态园区“模域空间”,发布系列支持举措,释放出加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强烈信号,一场围绕人工智能的角逐就此展开。

余杭作为浙江科创高地、未来产业集聚地,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此番布局“模域空间”意义非凡。这既是余杭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前瞻布局,也是其作为未来产业优等生,在“强产业”导向下的落实之举。“模域空间”以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中心约6.5万方产业空间为核心载体,同步打造AI杭州开发者线下社区,重点围绕算力、数据、模型及智能体、智能终端及应用四条细分赛道,建设AI + 产业生态园区,为各类人工智能创新主体打造集聚平台。
余杭正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 + 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 + 3 + X”未来产业体系,而“模域空间”的出现恰逢其时。它虽是促集聚的新动作,却带有熟悉的“余杭味道”,发展定位瞄准“有核无边、全区引领、多点示范”的产业发展路径,致力于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有效辐射并带动周边园区,打造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场景落地、生态协同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距其仅3公里的梦想小镇,后者以“有核无边、辐射带动”为理念,近十年集聚初创企业逾3600家。余杭在人工智能产业分布上本就是浙江重镇,2024年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达154家,实现营收949亿元,在全省占比约16.37%。随着“模域空间”启动,当地提出更高目标:到2027年,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高标准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到2030年,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800亿元。
“模域空间”不仅强产业,还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虽刚启动,已吸引相关企业40余家。园区重点规划打造创业共享空间、展示中心、开发者部落三大板块,软环境方面,余杭从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发布系列支持举措,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余杭在营造人工智能发展生态方面着墨力度持续增大,今年还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推出“人工智能 +”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并对企业保费最高补贴80%。从全省看,余杭也是浙江聚力“强生态”的缩影,省政府印发相关支持政策,各地也纷纷响应。
在“强应用”维度,余杭同样导向鲜明。大会上发布第二批城市机会场景“双清单”,包括政府需求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城市机会场景机制为企业技术、产品提供具体应用环境,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此前余杭首推“双清单”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果,此次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推出的第二批政府需求,涉及多个领域,向企业发出合作邀约。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从“给政策”“给项目”向“给机会”“给场景”迭代。
浙江余杭启动“模域空间”,从强产业、强生态到强应用多维度发力,不仅有助于自身形成经济新生态、发展新范式,也为浙江各地实现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点位突破和制度创新带来了新启示,一场人工智能的“浙江之战”正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