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鼻塞吃啥都没味?Nature 子刊揭秘:原来味道是嗅觉和味觉的 “合伙生意”

“感冒了吃啥都像嚼蜡”—— 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鼻塞时,再香甜的巧克力蛋糕也尝不出甜味,再鲜美的鸡汤也品不出鲜香,仿佛味蕾突然 “罢工”。但你知道吗?这并非味觉失灵,而是鼻子 “请假” 导致的 “风味骗局”。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开了这一现象的神经秘密:我们感知到的 “味道”,其实是味觉与嗅觉的 “联名产品”,而大脑中的 “岛叶”,就是这场 “联名合作” 的 “中央厨房”。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 “味道” 是舌头的专属功能 —— 甜、咸、酸、苦、鲜由味蕾感知,剩下的全是嗅觉的事。但事实远比这复杂:我们日常所说的 “味道”,其实是 “风味”(flavour)的俗称,它由味觉和 “鼻后嗅觉” 共同构建。所谓鼻后嗅觉,就是咀嚼食物时,气味分子通过喉咙后部进入鼻腔的过程。当感冒鼻塞时,这条 “气味通道” 被堵塞,嗅觉无法参与,“风味” 自然就变得单调乏味。更神奇的是,大脑还会把某些气味直接 “翻译” 成味觉 —— 比如闻到草莓香,就算没吃糖,也会觉得 “甜”。

为了弄清大脑如何 “整合” 味觉与嗅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精巧的 fMRI 实验。他们招募了 25 名健康参与者,先让大家参加 “风味培训课”:品尝甜味(蔗糖 + 果香)和鲜味(味精 + 肉汤香)的复合风味,并用抽象符号标识,避免语言偏见。随后在两次 fMRI 扫描中,参与者分别接受纯味觉(如蔗糖、味精)和纯嗅觉(如果香、肉汤香,溶解在无味人工唾液中)刺激,研究人员则记录大脑活动。

实验结果颠覆了传统认知。过去科学家认为,味觉和嗅觉的整合发生在大脑高级区域(如眶额叶皮层),而初级感觉皮层只处理单一信息。但这次研究发现,大脑中的 “岛叶” 才是风味感知的关键:岛叶的味觉敏感区域,不仅能区分甜和鲜味(解码准确率 57.31%),还能区分两种配对气味(56.67%);更惊人的是,用味觉模式解码气味时,准确率仍高于随机水平(53.83%),这意味着岛叶对气味的神经响应,和对其配对味觉的响应高度相似 —— 简单说,大脑会把 “果香” 当成 “甜味” 的 “替身”。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岛叶内部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颗粒区” 只对味觉敏感,负责处理基础味觉信息;“无颗粒 / 少颗粒区” 则同时接收味觉和嗅觉信号,在这里完成两者的早期整合。更巧的是,无颗粒区与嗅觉中心 “梨状皮质” 有直接神经连接,相当于为两种感官搭建了 “快速通道”。此外,全脑分析显示,眶额叶皮层(OFC)和下顶叶(IPL)也参与风味处理,但分工不同:岛叶负责 “识别风味身份”,OFC 负责 “判断喜不喜欢”,IPL 则容易受视觉干扰。

研究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岛叶中的味觉表征会 “随时间漂移”—— 第二天解码准确率比第一天显著下降,这是首次在人类中证实该现象。而 OFC 的表征则会 “收敛”,不同风味的差异随时间变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昨天觉得惊艳的零食,今天吃着一般”:可能不是零食变了,而是你的岛叶在 “更新风味数据库”。

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 “感冒鼻塞没味道” 的科学谜题,更刷新了我们对风味感知的认知。原来,吃的 “味道” 从来不是单一感官的功劳,而是嗅觉与味觉在大脑中精密协作的结果。下次感冒时再觉得食物无味,就不用怪舌头 “不给力” 了 —— 等鼻子通了,让嗅觉重新归队,“风味” 自然就回来了。而这背后的神经机制,也为未来开发 “特殊风味食品”(如给糖尿病患者设计的 “嗅觉甜味食品”)提供了新方向。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