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熬夜刷手机以及在空调房中久待,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却给眼睛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干眼症这一“现代流行病”正悄然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眼睛干涩、刺痛、异物感等不适症状,时刻困扰着患者。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稳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干眼症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让干眼症药物实现了“存储自由”。

干眼症,简单来说,就是眼睛表面的泪膜出现了问题。正常情况下,泪膜如同眼睛的“润滑剂”,能保持眼表湿润、提供营养并抵御细菌。但当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快时,这层保护膜就会受损,导致眼睛出现各种不适。目前,治疗干眼症的方法虽多,如人工泪液、抗炎药物等,但大多只能缓解症状,难以从根本上修复受损的眼表组织。
近年来,细胞外囊泡作为一种微小结构,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它就像细胞间的“快递包裹”,直径仅几十到几百纳米,携带着蛋白质、核酸等“货物”,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节生理功能。从牛奶中提取的细胞外囊泡(mEVs)更是凭借其安全性高、具有调节免疫、抗炎等多种功能的独特优势,成为治疗干眼症的理想候选者。然而,细胞外囊泡的储存问题却成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一大阻碍。根据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的建议,它们需要在 -80℃的超低温冰箱中保存,这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还限制了疗法的推广应用。
转机出现在一种名为“依克多因”的天然物质上。这种环状氨基酸是某些微生物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秘密武器”。它能在生物分子周围形成稳定的水化层,保护蛋白质和核酸,增强细胞外囊泡的稳定性。基于此,研究团队采用冻干技术,即冷冻干燥,利用低压冷冻使水分升华。这一技术常用于食品加工领域,能去除水分的同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
为验证可行性,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评估囊泡活性、验证囊泡完整性以及进行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依克多因的冻干囊泡能更好地保持酶活性和囊泡结构,在 4℃的普通冰箱中保存 60 天几乎无变化。
在治疗效果验证方面,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数据都十分亮眼。冻干后的囊泡能有效保护眼表细胞,促进角膜修复,恢复泪液分泌功能。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细胞外囊泡的储存问题,更实现了先进生物疗法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
展望未来,医生无需昂贵超低温设备,普通冰箱就能储存药物;患者在家就能方便使用,偏远地区患者也能受益。而且,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干眼症治疗,在其他眼部疾病、促进伤口愈合、调节免疫等方面也潜力巨大。这一跨越亿万年进化历程的“技术转移”,将科学进步转化为改善生活的力量,为全球干眼症患者带来了拥有明亮舒适双眼的希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