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机械的世界里,山推股份一直是响当当的存在,被誉为 “推土机一哥”。然而,如今这家老牌企业却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场赴港 IPO 的征程,承载着它的希望与挣扎。

自 2025 年 8 月 28 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 股)申请后,山推股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仅仅半个月后,便扩充阵容,委任中信里昂、建银国际金融及中泰国际证券为整体协调人,足见其对此次赴港上市的志在必得。但背后的原因,却远非拓展海外市场这般简单。
时间回溯到 2024 年底,山推股份斥资超 18 亿元,收购关联公司山重建机 100% 股权。这本是一次看似充满前景的战略布局,却让公司的资金压力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可支配的货币资金不足 13 亿元,而短期债务却高达约 10 亿元,资金链紧绷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弦。
回顾山推股份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1952 年,其前身 “烟台机器厂” 诞生,历经迁址、合并,到 1997 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一步步成长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特别是推土机产品,自 2010 年至 2024 年,在中国市场份额始终稳居 60% 以上,2024 年更是凭借销量,成为全球第三大、中国第一大推土机制造商。
然而,辉煌的过去无法掩盖当下的困境。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 70 亿元,虽同比微增 3%,但国内市场收入却下滑 2%。国内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基建投资增速未达预期,让工程机械行业需求严重不足,山推股份也深受其害。与收入增长乏力相比,利润增速的放缓更为明显。2022 – 2024 年,公司年内利润分别为 2.48 亿元、7.96 亿元及 11.14 亿元,2023 年和 2024 年同比增长显著。但到了 2025 年上半年,期内利润仅增长 9%,增幅降至个位数。
面对这一局面,山推股份试图通过降本增效来缓解压力,计划在 2025 年降本 5.2 亿,涵盖设计、采购、工艺等多个环节。但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加速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削减设计和工艺投入,无异于饮鸩止渴,极有可能削弱未来产品竞争力。
在山推股份的运营中,关联交易频繁。其控股股东山东重工,既是前两大客户,又是第一大供应商。2022 – 2025 年上半年,向山东重工的销售和采购金额均不断攀升。不仅如此,山推股份还通过多种方式 “反哺” 母公司,如与山重租赁联合促销,承担高额利息差额;与山东重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合作,一边存款一边借款,财务操作令人费解。
海外市场曾是山推股份的增长引擎,报告期内,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不断上升。但如今,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问题突出。公司管理层坦言,俄罗斯政策变动及地缘政治影响,使山推股份在俄罗斯市场遭受重创。即便如此,公司仍计划深耕非洲、印尼等区域市场,甚至启动多家海外子公司的建立工作。
可资金从何而来?收购山重建机让公司资金承压,如今只能通过延长供应商付款等手段来缓解。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高达 82 亿元。在此背景下,赴港 IPO 融资还债成了山推股份的救命稻草,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将用 4 亿元融资偿还银行贷款。
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山推股份的赴港 IPO 之路充满未知。募资能否顺利完成?偿还债务后,又能否在海外市场突破困境,实现业绩增长?这一系列问题,都等待着时间给出答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