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斤赚差价!马肉冒充驴肉端上桌,80 万假肉案揭开 3 大监管漏洞

“吃了半年的驴肉火烧,竟然是马肉做的?” 北京市民王先生看到新闻后既愤怒又后怕。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揭开了食品安全领域的黑幕:肉品供货商张某为牟取暴利,将进货价更低的马肉冒充驴肉,买通饭店厨师长,一年间销售假驴肉金额达 80.79 万元。这起北京首例食品安全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最终以张某获刑、涉案双方连带赔偿 80 余万元告终,而案件暴露的监管漏洞与健康风险,更值得所有餐饮从业者与消费者警惕。

一、黑幕曝光:从 “掺假” 到 “全假” 的暴利链条

“马肉和驴肉颜色相近,味道差别不大,但进货价能差一半!” 这是供货商张某的犯罪 “心得”。2023 年 1 月,张某开始为北京某饭店供应驴肉,起初还维持 “真假参半”,但在利润诱惑下,他逐渐加大马肉比例,最终完全用马肉替代驴肉。为掩盖真相,他每月按每斤 1-2 元的标准,给饭店厨师长李某支付 “好处费”,最多时每月达 600 余元,李某则对 “假驴肉” 视而不见。

直到 2024 年 3 月,石景山区市场监管局对饭店 “驴肉” 抽样检测,结果只检出马源成分,未发现驴源成分,这起持续一年的造假案才东窗事发。经查,张某从未向饭店提供肉类检疫合格证明,而饭店也未建立进货查验制度,80 余万元的假驴肉就这样未经任何检疫,通过炒锅、汤锅变成了消费者餐桌上的 “特色菜”。

二、监管漏洞:3 个环节失守让假肉畅通无阻

石景山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这起案件并非个例,背后暴露的 3 大监管漏洞,是假肉能流入市场的关键:

1. 供货商资质审核形同虚设

涉案饭店仅通过口头约定,就从张某处长期采购肉类,既未查验其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也未索要检疫合格证明。张某正是利用这一漏洞,长期供应未经检疫的肉类,而饭店的 “放任”,让源头管控彻底失效。

2. 餐饮企业进货查验制度缺失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但涉案饭店不仅未记录进货信息,甚至连张某的供货资质都未核实,导致假肉销售一年都未被发现。

3. 厨师长 “监守自盗” 破坏内部监督

作为直接接触食材的关键岗位,厨师长李某本应是食品安全的 “第一道防线”,却因收受 “好处费” 沦为帮凶,对食材异常视而不见,使得内部监督机制完全失灵,为假肉上桌打开了 “方便之门”。

三、健康风险:未经检疫肉类藏三重隐患

“吃假肉不仅是‘被骗’,更可能危及健康。” 办案检察官指出,未经检疫的肉类存在三大严重风险:

1. 人畜共患病原体传播

马、驴等牲畜可能携带布鲁氏菌、口蹄疫病毒等病原体,未经检疫的肉类若未彻底煮熟,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慢性疾病。

2. 有毒物质残留危害

养殖过程中若使用违禁兽药,或饲料中含有铅、汞等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会在动物体内累积,长期食用未经检疫的肉类,可能导致慢性中毒,损伤神经系统与肝肾功能。

3. 食源性疾病高发

未经检疫的肉类来源不明,可能包含病死、死因不明的动物肉,易滋生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食用后可能引发急性食物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器官衰竭。

四、法律严惩:80 万赔偿敲响行业警钟

最终,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 1 年 6 个月,缓刑 1 年 6 个月,并处罚金 9 万元;同时,张某与涉案饭店需连带支付 80.79 万元惩罚性赔偿金,并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这一判决不仅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更向餐饮行业释放强烈信号:食品安全无小事,任何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新闻总结

马肉冒充驴肉案虽已宣判,但案件暴露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与健康风险仍值得警惕。供货商造假、饭店失职、内部监督失效的三重问题,让未经检疫的假肉流入市场;而未经检疫肉类携带的病原体、有毒物质,更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此案的判决,既为消费者讨回公道,也为餐饮行业敲响警钟 —— 唯有严格落实供货商资质审核、进货查验等制度,守住每一道安全防线,才能让 “假肉” 无处遁形,守护公众 “舌尖上的安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