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连出门都觉得累,难道只能一直吃药吗?” 抑郁症患者小林的困惑,道出了很多人的无奈。在对抗抑郁的过程中,药物治疗常被视为 “主要手段”,却鲜少有人关注到:超过 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关键营养素缺乏的问题,而这些 “隐形缺口”,可能正悄悄加剧情绪困境。二级心理咨询师阿秋指出,营养素并非 “替代药物”,却是对抗抑郁的 “秘密武器”—— 它们像大脑的 “情绪燃料”,温和且持续地为情绪健康筑牢基石,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一、60% 患者缺营养素:情绪问题,可能是 “身体在求救”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只是 “心理问题”,却忽略了身体与情绪的紧密关联。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维生素 B 族缺乏率达 45%,镁元素缺乏率超 30%,锌元素不足者也占 25% 以上。这些营养素的缺失,并非偶然 —— 长期情绪低落会导致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加剧营养缺口;而营养不足又会反过来影响大脑功能,形成 “情绪差→缺营养→情绪更差” 的恶性循环。
“大脑就像一座精密的工厂,营养素就是维持运转的‘燃料’。” 阿秋解释,大脑的情绪调节系统依赖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正常运作,而这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离不开特定营养素的参与。一旦 “燃料” 不足,神经递质失衡,情绪调节就会陷入紊乱,出现持续低落、焦虑、疲劳等症状。比如,缺乏维生素 B1 的人,容易变得沮丧易怒;镁元素不足时,神经兴奋性会异常升高,让人难以平静;而锌元素缺乏,则会直接影响 “快乐激素” 血清素的合成,导致情绪提不起劲。
二、3 种 “抗抑郁营养素”:温和调节情绪,怎么补更有效?
并非所有营养素都与情绪相关,以下 3 种是经过研究证实的 “情绪调节器”,针对性补充能有效辅助改善抑郁症状:
1. B 族维生素:大脑的 “能量转换器”,对抗疲劳与焦虑
B 族维生素不是单一成分,而是一组 “协同作战” 的营养素,其中与情绪关联最紧密的是 B1、B6、B12:
- 维生素 B1(硫胺素):被称为 “精神维生素”,能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为大脑提供能量,缺乏时易出现疲劳、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全谷物(如糙米、燕麦)、豆类、坚果中含量丰富,建议每天摄入 50 克全谷物,搭配一把坚果。
- 维生素 B6(吡哆醇):是神经递质(血清素、多巴胺)合成的 “关键原料”,缺乏时会导致情绪激动、失眠、焦虑。鸡肉、鱼肉、香蕉、土豆中含量较高,每天吃 100 克鸡肉或一根香蕉,就能满足日常需求。
- 维生素 B12(钴胺素):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保护神经纤维,缺乏时可能引发情绪抑郁、认知障碍。它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素食者可通过强化谷物、菌菇补充,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
阿秋提醒,B 族维生素是 “水溶性” 的,多余部分会随尿液排出,需通过日常饮食持续补充,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
2. 镁元素:天然 “镇静剂”,缓解焦虑与烦躁
镁是调节神经兴奋性的 “关键开关”—— 它能抑制神经细胞过度活跃,帮助身体放松,同时参与血清素、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合成,让情绪更平稳。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镁水平普遍低于健康人群,而补充镁元素后,焦虑、失眠等症状能得到明显缓解。
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坚果(杏仁、腰果)、豆类(黑豆、鹰嘴豆)是镁的优质来源,每天吃 200 克菠菜或 15 克杏仁,就能补充约 50 毫克镁(成人每日推荐量为 320 毫克)。需要注意的是,咖啡、酒精会加速镁的流失,抑郁症患者应尽量减少摄入。
3. 锌元素:“快乐激素” 的 “催化剂”,改善情绪低落
锌参与血清素、多巴胺的代谢过程,这两种神经递质直接影响情绪:血清素能带来愉悦感,多巴胺与动机、奖励机制相关。当锌元素缺乏时,“快乐激素” 的合成受阻,人会变得情绪低落、缺乏动力,甚至出现社交回避。
牡蛎是锌含量最高的食物(每 100 克含锌约 71 毫克),但日常饮食中,瘦肉(牛肉、猪肉)、蛋类、贝类(蛤蜊、扇贝)也能提供充足的锌,每天吃 100 克瘦肉或一个鸡蛋,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锌是 “微量元素”,过量摄入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建议通过天然食物补充,而非盲目服用补充剂。
三、营养干预的 3 个关键原则:温和辅助,不替代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营养素补充是抑郁症治疗的 “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或心理治疗,需遵循以下原则:
1. 先评估,再补充
若怀疑自己缺乏营养素,可先通过血液检测(如微量元素检测、维生素水平检测)明确缺口,再针对性补充。比如,素食者可重点关注 B12,长期熬夜者可多补充镁,避免 “盲目进补”。
2. 优先天然食物,必要时用补充剂
天然食物中的营养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且能搭配其他有益成分(如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协同改善健康。只有在饮食无法满足需求时(如严重挑食、吸收障碍),才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使用补充剂,避免自行用药。
3. 结合生活方式,效果更持久
营养干预的同时,还需配合规律作息(每天 7-8 小时睡眠)、适度运动(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情绪调节(如冥想、社交),才能从 “生理” 和 “心理” 双层面改善抑郁症状。比如,每天吃一把坚果的同时,坚持快走 30 分钟,能让血清素水平更稳定,情绪更积极。
四、给患者的贴心提醒:别忽视 “身体的信号”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 “食欲下降”“味觉减退” 等症状,可能会觉得 “吃饭是负担”。此时可尝试 “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鸡蛋羹、蔬菜粥、鱼肉丸),既减轻肠胃负担,又能保证营养摄入。家人也可帮忙搭配餐食,比如将菠菜切碎加入粥中,将坚果磨成粉撒在酸奶上,让营养补充更轻松。
阿秋最后强调:“对抗抑郁是一场‘持久战’,身体的每一个‘小改变’,都可能成为情绪好转的‘助推器’。补充营养素看似简单,却能让大脑感受到‘被照顾’,这种温和的支持,往往能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
新闻总结
超过 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关键营养素缺乏,B 族维生素、镁、锌等营养素是对抗抑郁的 “天然情绪调节器”——B 族维生素为大脑提供能量,镁元素缓解焦虑,锌元素助力 “快乐激素” 合成。营养干预需遵循 “先评估再补充、优先天然食物、不替代治疗” 的原则,配合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温和辅助抑郁症治疗。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关注身体的营养需求,既是对自己的 “照顾”,也是对抗抑郁的重要一步,让情绪健康在 “温和支持” 中逐渐恢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