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过后,天气渐凉,疾病也悄然进入高发期!”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危急重症科主任赵龙姝发出健康提醒:秋分之后,早晚温差拉大,阳气收敛阴气增长,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以及情绪问题都进入”活跃期”。面对这些”健康杀手”,我们该如何做好防范?这份科学实用的”健康避险指南”,为你一一破解。

(心脑血管疾病:警惕”温差杀手”)
秋分后,早晚温差大,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太冷或太热都可能诱发急性事件,患者需格外注意。专家建议,首先要做好保暖,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坚持清淡原则,降低血液黏稠度。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调节情绪,保证充足睡眠。
“洋葱式穿衣法”是应对温差的好办法,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此外,要重点关注清晨血压,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排尿后、未服药、未进食时测量血压,评估血压控制情况。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务必规律服药,切勿自行增减剂量。
(消化系统疾病:呵护”脆弱肠胃”)
肠胃对寒冷刺激敏感,秋分后天气变冷,防护不当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腹泻、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原有胃病也可能加重。专家提醒,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腹部(肚脐)的保暖,及时添加衣物,晚上盖好被褥。
饮食上,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选择温和清淡、细嚼慢咽的食物,避免凉的、太热的、太硬的、太辣的食物,杜绝暴饮暴食。同时,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保持良好情绪,因为胃肠道疾病与心理和情绪密切相关。此外,胃肠道疾病患者可结合自身情况适量运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筑牢”呼吸防线”)
冷空气会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纤毛运动能力减弱,局部免疫力下降,干燥环境还会使气道分泌物黏稠,为病原微生物滋生创造条件。秋分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抵御这些疾病,要做好防寒保暖,特别注意颈背部及口鼻部位的防护,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外出时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使用加湿器维持适宜湿度。饮食上,多食用润肺生津、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等,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厚味的食物。
(过敏性疾病:远离”过敏原陷阱”)
秋分后,风大花粉、尘土飘散,温度和湿度适宜螨虫繁殖,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肤过敏性疾病等进入高发期。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等;过敏性哮喘有喘息、胸闷等症状;皮肤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荨麻疹等。
有过敏史的市民外出要戴好口罩、防护眼镜,回家后及时洗头、换外衣,必要时进行鼻腔清洗,减少过敏原接触。
(烦躁抑郁:调节”情绪波动”)
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光照减少,人体生理节律紊乱,内分泌失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伤春悲秋”情绪凸显。专家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治疗缓解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多进行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练瑜伽等,增加社会交往,和积极乐观的人相处,保持良好心态。
(新闻总结)
秋分后,天气渐凉,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以及情绪问题成为健康”绊脚石”。面对这些高发疾病,我们要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做好针对性防范。从保暖、饮食、运动到情绪调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健康。记住,科学防范是关键,让我们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