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张亮的张亮麻辣烫,还能吃出原来的味儿吗?” 这句调侃近日刷屏社交平台。天眼查信息显示,张亮麻辣烫关联公司发生重大股权变更,创始人张亮退出直接股东行列,仅通过间接持股掌控企业。这一变动并非简单的股权调整,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既是为弱化创始人与品牌的强绑定风险,更是在为冲击港股上市铺路。一边是国内 6000 家门店增速放缓、客单价飙升至 40 元引发的 “刺客” 争议,一边是海外门店月均营收 12 万的亮眼业绩,失去 “张亮” 标签的麻辣烫帝国,正站在资本与市场的十字路口。

股权腾挪背后的上市野望
张亮的退出早有预谋。早在四年前,张亮麻辣烫就已启动去个人化战略,此次股权调整进一步简化架构,为资本市场运作扫清障碍。据业内分析,当前港股对消费类企业上市条件有所放宽,2025 年已有多家餐饮企业通过类似股权优化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张亮虽退出直接持股,但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仍牢牢掌控公司决策权,这种 “幕后掌控” 模式在餐饮行业并不鲜见,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企业在扩张期均采用过类似策略。
支撑其上市野心的,是庞大的门店版图与供应链底气。从 2011 年开放加盟首年签约 50 家门店,到 2025 年坐拥 6000 家门店,张亮麻辣烫靠 “骨汤 + 麻酱” 的差异化口味和全链路供应链体系,在千亿市场中站稳脚跟。其中央厨房覆盖全国主要城市,食材从采购到配送全程可追溯,加盟门店存活率超 90% 的行业佳绩,成为吸引资本关注的重要筹码。
内忧外患:千亿赛道的生死竞速
看似风光的麻辣烫帝国,正面临多重危机。国内市场方面,门店扩张陷入瓶颈,2025 年新增门店仅 302 家,较 2021 年的 1482 家大幅下滑。客单价从 15 元飙升至 40 元,引发消费者广泛吐槽,黑猫投诉平台近 2000 条投诉中,“价格虚高”“食材溢价离谱” 等问题占比超三成。更严峻的是,行业龙头杨国福已布局 7000 家全球门店,年营收超百亿,刘文祥、小谷姐姐等品牌也在加速追赶,麻辣烫赛道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
食品安全隐患更是悬顶之剑。2023 年曾曝出 “羊肉掺假” 事件,散装羊肉被检测出鸭肉和猪肉成分,类似的食安问题频发,暴露出加盟模式下的管控短板。目前张亮麻辣烫直营门店占比不足 2%,6000 家加盟门店的品控难题,成为上市前必须解决的痛点。
出海破局:单店月收 12 万的新战场
在国内市场增长乏力之际,出海成为张亮麻辣烫的重要突破口。早在 2016 年,张亮麻辣烫就试水日本市场,2019 年开放海外加盟后加速扩张,目前已在 20 多个国家布局超 100 家门店。其在东南亚推出的冬阴功汤底大获成功,单店月均营收达 12 万元;美国旧金山门店年流水超 2500 万元,巴黎门店紧邻老佛爷百货,成为海外中餐新地标。
出海并非坦途。杨国福同样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双方在供应链本土化、口味适配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张亮麻辣烫通过推出地域化菜品、与国际供应商合作保障食材品质,逐步打开海外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30 年国际中餐市场规模将达 5776.82 亿元,麻辣烫作为中餐新顶流,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新闻总结
张亮退出直接股东行列,标志着这家麻辣烫巨头正式向资本化迈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海外市场的先发优势,但国内门店增速放缓、价格争议、食安问题等内忧,以及杨国福等对手的围剿,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海外单店月收 12 万的业绩虽亮眼,但要在港股上市中获得资本认可,还需证明其可持续盈利能力与风险管控能力。这场 “去张亮化” 的转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上市突围战,更是整个麻辣烫行业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未来,能否平衡品牌调性、产品价格与资本诉求,将决定这家 6000 家门店的餐饮帝国能否在资本市场续写传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