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导航的江湖中,高德曾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凭借专注导航赢得用户青睐,奠定江湖地位。然而,如今的高德却似乎走上了一条偏离主业的道路,“扫街榜”的上线让其在加速向“点评”赛道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这或许给了腾讯地图一个绝佳的机会。

曾经,高德凭借聚焦导航赛道而胜出。2014年,俞永福大刀阔斧砍掉包括O2O在内的近40%业务后,高德两年内活跃用户翻番,日活指标超越百度地图,开启了往后10年的辉煌。但如今,高德却走了相反的路。尽管“扫街榜”上线后招致不少用户负面评判,它却依旧反复试探用户耐心,试图通过布局其他赛道赚钱,这可能导致其核心主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后院失火”的局面。
地图导航本是高德的主业,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大部分用户使用地图软件,核心需求仅仅是定位导航,如确定出行路线、行车导航、实时路况查询等。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这些才是中国网民使用最多的地图导航APP功能。但高德却在不断弱化地图功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商业化上。
高德的商业化之路可谓“野心勃勃”。它走的是谷歌地图路线,靠广告、O2O和聚合网约车变现。从2021年阿里扶持高德,将其视为本地生活生态枢纽,到2023年整合口碑业务,再到2025年为阿里外卖大战加速变现,高德不断在地图里增加功能,转型“点评”赛道,“扫街榜”看似“永不商业化”,实则也是为商业化服务,店主吐槽的入驻年费和推广费就是例证。这种为了赚钱而偏离导航核心的做法,让用户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也引起了用户的不满。
与高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腾讯地图。腾讯地图起步虽晚,但增速很快。它更像是十年前的高德,没有杂七杂八的附加功能,上线十四年,大部分商业化放在B端,C端商业化隐忍而克制。在钟翔平接手后,腾讯地图商业化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秉持“生态优先”战略,助力美团、京东、滴滴等公司发展。其“重连接、重基础设施”的策略,让它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在B端,腾讯地图在物流、汽车、零售等领域都有布局,且能做到尽量不打扰C端用户。
高德的商业化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用户对于地图软件的核心需求始终是导航,一旦有其他同类产品能更好地承接这一需求,高德很可能会失去用户。另一方面,高德繁杂的商业化引发了用户对隐私信息的顾虑,其附录的大量扩展服务隐私政策,让用户担忧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而腾讯地图则凭借简洁的界面和注重用户体验的优势,悄然抢占赛道。
当地图应用变成“万能工具箱”,用户却只想要一把精准的导航尺。高德在商业化迷宫中越走越远,若不能平衡好商业化与核心主业的关系,很可能会失去用户的信任。而腾讯地图正凭借AI技术与界面简洁性,以及专注于用户基本需求的策略,迎来崛起的良机。未来,地图导航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谁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谁才能笑到最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