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性别歧视”:男女患病差异背后的秘密​

在人类与癌症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个残酷且鲜少被深入探讨的真相逐渐浮现:在癌症面前,男女的命运存在着天差地别。尽管医疗资源不断进步,健康意识日益普及,但不同性别在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上,依然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男女癌症差异背后的原因。


一、发病与死亡情况:男女各有“痛点”

从标准化数据来看,男性与女性在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有着不同的“榜单”。男性发病最高的三种癌症是肺癌、胃癌和肝癌,不过胃癌和肝癌呈现下降趋势,这反映出我国男性在饮食等方面有所改善。而女性第一高发癌症是乳腺癌,这提醒着女性要格外关爱自己的乳房;第二、三位分别是肺癌和结直肠癌,这可能与中国的饮食和空气问题有关。

在死亡率方面,男性死亡率前三名依然是肺癌、肝癌和胃癌,基本维持不变水平;女性死亡率最高的前三种癌症依次是肺癌、胃癌和肝癌。这些数据表明,肺癌、肝癌和胃癌对男女健康的威胁都居高不下。


二、特别需要注意的癌症

男性需要特别关注前列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一方面是检测手段提高,但这也反映出前列腺对于男性的关键意义。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分泌的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成分,还控制排尿功能。若排尿有异常,需及时就医。男性应关爱前列腺,少抽烟喝酒,多运动避免肥胖,节制生活。

女性则要留意甲状腺癌和宫颈癌。甲状腺癌在女性人群中快速增长,目前其发病原因有争议,但从男女差异看,主要可能是男女激素分泌差异。宫颈癌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明确风险之一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大多数女性会感染HPV,感染高峰期为26 – 30及46 – 50岁,不过HPV疫苗已在中国全面上市,适宜9到45岁女性接种。此外,HPV还与其他一些癌症有关,有条件的女性建议注射疫苗。


三、食管癌:可喜的下降趋势

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下降,这是一个好现象。但食管癌的重要诱因之一是高温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高温饮食(超过65℃)列为致癌名单,包括热饮和热饭食。西南地区是食管癌高发区,达到华南的10倍以上,华北地区排第二,西北、华中、华东、东北和华南依次降低。为远离食管癌,应避免食用65℃以上的食物和饮料。


四、癌症性别差异的原因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癌症性别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社会压力方面,男性承担比女性更大的工作强度,身心健康受到更多抑制,总体对抗癌症的能力有所削弱,但这只是一种相关性描述,并非实验证据。不良生活习惯上,吸烟和饮酒是癌症的重要风险因素,而男性在这两方面的比例高于女性。男女激素分泌的差异也对肿瘤发生产生影响,部分激素对维持人类健康意义重大,激素水平的悬殊会影响肿瘤发生。此外,怀孕女性的二次发育也为女性带来一定优势,胎儿干细胞会和母体形成嵌合体,对母体缺陷进行修复,增强母体抵抗力。


【新闻总结】

癌症在男女身上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发病和死亡情况各有特点。男性需警惕前列腺癌,女性要关注甲状腺癌和宫颈癌。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值得欣喜,但高温饮食的致癌风险仍需重视。癌症性别差异的原因涉及社会压力、生活习惯、激素分泌和怀孕女性的特殊生理过程等多方面。了解这些差异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应对癌症,为不同性别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