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戴了护膝,下山后膝盖还是又酸又胀,蹲厕所都费劲!” 刚结束周末登山的张先生满是疑惑。秋高气爽,越来越多人加入徒步登山行列,护膝也成了热门装备,但不少人发现,戴了护膝膝盖依旧不适,甚至有人质疑:“护膝到底能不能减少膝盖磨损?”

卓正科普最新发布的登山护膝指南给出答案:护膝并非 “万能防护盾”,它能辅助改善膝盖受力,却无法替代肌肉力量与正确动作。想要真正减少爬山时的膝盖磨损,关键要先搞懂膝盖为何容易受伤,以及护膝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
爬山时膝盖为何 “怕下不怕上”?2 个关键原因
“很多人爬山时上山没事,下山却膝盖酸痛,其实和两种常见问题有关。” 卓正康复理疗科医生李哲解释,排除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等结构性问题,普通登山者的膝盖不适多源于这两点:
1. 股四头肌离心收缩 “累到酸痛”
下山时,身体会有 “向前冲” 的趋势,此时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需要一边被拉长、一边发力,这种 “离心收缩” 比上山时的 “向心收缩” 更费力,肌纤维易出现微小损伤,导致膝盖上方酸痛。就像缓慢放下重物时手臂更容易酸软一样,下山时股四头肌承受的张力是平时的 2-3 倍,长期缺乏锻炼的人更容易出现不适。
2. 髌股疼痛综合征 “磨到疼”
膝盖骨(髌骨)在下山时会被更用力地 “压” 向大腿骨(股骨),若压力过大或分布不均,就会引发膝盖前方或髌骨周围疼痛,这就是髌股疼痛综合征。常见诱因包括:股四头肌、臀肌力量不足,无法稳定髌骨;下山时膝盖内扣,增加关节压力;突然提高登山强度,肌肉无法适应;甚至髌骨轨迹异常、下肢力线不正等先天因素,都可能让膝盖在下山时 “雪上加霜”。
护膝到底有用吗?能减少磨损吗?
1. 护膝的 2 个实际作用,别高估也别低估
护膝并非 “智商税”,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两点:一是 “分散压力”,多数护膝在髌骨周围设有环形垫圈,能让关节受力更均匀,避免局部压力过大;二是 “增强本体感觉”,护膝的压缩感会提醒大脑 “专注控制膝关节”,帮助身体更高效地调动肌肉发力,减少动作变形。
“之前下山总感觉膝盖‘晃’,戴护膝后明显稳了很多。” 经常登山的驴友王女士分享,护膝让她在下坡时更有安全感,膝盖酸痛也有所缓解。但李哲强调,护膝的作用是 “辅助”,而非 “保护”,它无法直接减少膝盖软骨的磨损,更不能替代肌肉力量。
2. 光戴护膝不够!减少磨损靠这 2 大基石
“很多人以为戴了护膝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肌肉和动作这两个关键。” 李哲指出,真正能减少膝盖磨损的,是足够强壮的肌肉和正确的动作模式:
- 肌肉是 “天然护膝”:股四头肌能稳定髌骨,臀肌能调整下肢力线,两者力量不足,再贵的护膝也无法避免膝盖酸痛。建议登山前通过 “直腿抬高”“靠墙静蹲” 等动作锻炼股四头肌,用 “蚌式开合” 强化臀肌;
- 动作模式决定受力:下山时若膝盖内扣、身体前倾,会大幅增加髌股关节压力。正确姿势应为:身体略微后仰,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小步慢走,利用臀部和大腿肌肉缓冲重力,避免膝盖直接 “承重”。
此外,循序渐进也很重要。不少人第一次登山就挑战高强度路线,肌肉和关节无法适应,易引发损伤。建议从短距离、低坡度路线开始,逐步增加登山频率和难度。
护膝该怎么选?长期戴会依赖吗?
1. 选护膝:“千人千膝”,试了才知道
护膝没有 “统一标准”,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 新手或轻度登山者:可选基础款弹性护膝,侧重压缩感和舒适度;
- 经常登山或膝盖易不适者:可选择带髌骨垫圈、两侧有支撑条的护膝,增强压力分散和稳定性;
- 避免过紧或过松: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发挥支撑作用,以穿戴后能插入 1-2 根手指为宜。
2. 长期戴会依赖吗?看使用场景
仅在登山时短期使用护膝,一般不会产生依赖,职业运动员也常通过护膝辅助运动。但如果不戴护膝就感觉膝盖 “无力”“不稳”,可能提示膝关节存在潜在问题(如肌肉力量严重不足、关节不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而非依赖护膝 “掩盖” 问题。
新闻总结
爬山戴护膝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膝盖压力、增强本体感觉,辅助改善关节受力,但无法直接减少膝盖磨损,也不能替代肌肉力量与正确动作。下山时膝盖易酸痛,多与股四头肌离心收缩疲劳、髌股疼痛综合征有关。
想要真正保护膝盖,需做到三点:加强股四头肌和臀肌力量训练,学习正确的下山姿势(身体微后仰、膝盖不内扣、小步缓冲),循序渐进提升登山强度。护膝可作为辅助工具,但需根据自身体验选择,若出现 “不戴护膝就不适” 的情况,应及时排查膝关节潜在问题,而非盲目依赖护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