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食品突遭 ST!年营收 60 亿卤味巨头,为何栽在 “藏收入” 上?

当 “财务造假” 的标签与卤味行业龙头绝味食品绑定,整个市场都为之震动。9 月 19 日晚间,绝味食品突然公告,因 2017-2021 年连续五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收,公司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9 月 23 日起简称变更为 “ST 绝味”。不同于多数企业 “虚增利润” 的常规操作,这家年营收超 60 亿、曾市值破 600 亿的巨头,却因 “反向造假” 戴上 ST 帽子,成为近期 A 股市场最具争议的案例。

此次绝味食品的违规核心,在于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的收入核算问题。根据监管调查,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绝味未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纳入上市公司核算体系,少计营收占各年度公开营收的比例从 1.64% 至 5.48% 不等,累计隐瞒收入或达数亿元。更关键的是,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安排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让巨额装修费通过 “体外循环” 游离于公司体系之外,这种操作不仅违反会计准则,更触碰了财务规范的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绝味的 “反向造假” 在同期被 ST 的 4 家企业中格外扎眼。复旦复华虚增利润 8106 万元、思科瑞虚增营收 996 万元、创意信息多计营收近 4 亿元,均是 “往大了做” 的常规造假;而绝味选择 “藏富”,引发市场对其动机的诸多猜测。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为了 “平滑业绩”—— 卤味赛道竞争激烈,周黑鸭、煌上煌等对手虎视眈眈,隐瞒部分收入可降低后续增长压力;也有声音质疑,体外资金或存在利益输送风险。但从处罚结果看,湖南证监局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罚款 850 万元,未认定 “主观恶意欺诈”,更倾向于将其归为会计准则理解偏差与内控漏洞。

这场 ST 风波,更暴露了绝味食品深层次的经营困境。表面上看,财务违规是导火索,但背后是加盟体系的 “崩塌” 与业绩的持续承压。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绝味在营门店仅 10838 家,较 2023 年底的 15950 家净减少超 5000 家,一年半时间闭店数量过半,远超正常优化调整范围。单店经营效率更是大幅下滑,月均销售额从高峰期的 3 万多元降至 2 万元左右,在房租、人工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大量加盟店陷入微利或亏损。

与此同时,绝味的核心业务数据全面疲软。2025 年上半年,鲜货类产品营收同比下滑超 19%,合同负债(已收款待发货)同比下降 9.4%,加盟商拿货积极性显著降低;为拉动销售,公司上半年广告宣传费同比增加 1420 万元,销售费用率攀升至 10%,但高额投入未能扭转颓势,净利润同比下滑超 40%,毛利率仅 29.92%,远低于周黑鸭的 58.6%。更值得警惕的是,绝味此前尝试的 “万店扩张” 战略与股权投资业务均未达预期,24 亿投资连续三年亏损,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

面对 ST 帽子,市场投资者呈现明显分化。乐观者认为,这是 “假 ST”—— 绝味经营活动正常,只要完成财务重述并规范运作一年,即可申请摘帽,当前 92 亿市值较高峰期跌去 85%,或存在短期套利机会;社保基金截至 2025 年 6 月仍持有 1000 万股,也被部分投资者视为 “兜底信号”。但悲观者指出,即便摘掉 ST 标签,绝味的商业模式危机仍未解除:加盟体系收缩、单店盈利恶化、产品缺乏差异化,在消费降级与行业内卷的双重压力下,业绩反弹难度极大。

绝味食品的案例,无疑为 A 股市场敲响了警钟。一方面,监管层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 “零容忍” 已覆盖全维度,无论是虚增还是虚减,只要触碰红线必遭严惩;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品牌光环与规模优势不再是 “免死金牌”,需更关注企业内控与基本面韧性。对于绝味来说,ST 不是终点,如何修复加盟体系、重塑产品竞争力、重建市场信任,才是其能否 “涅槃重生” 的关键。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