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住院必扎动脉?又痛又难抽,原来它关乎呼吸衰竭判断!

“刚住进呼吸科,就被要求扎动脉抽血,手肘或腿根的动脉又细又深,扎的时候又痛又难抽,这到底是为啥啊?” 不少呼吸科住院患者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静脉抽血也能查很多项目,为啥非得 “遭这份罪” 抽动脉血?其实,这看似 “折腾” 的检查,背后藏着关乎肺部功能和生命安全的关键信息,是呼吸科诊疗中不可或缺的 “诊断利器”。

呼吸科大夫胡洋解释,动脉抽血主要是为了检测动脉血气分析,里面包含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电解质、动脉肺泡氧分压差等核心指标。这些指标不像普通血常规那样反映基础血液状况,而是直接 “透视” 肺脏功能和身体缺氧情况,甚至能判断是否存在呼吸衰竭 —— 这对呼吸科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比如是否需要吸氧、是否要用呼吸机,起着决定性作用。

拿最关键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来说,这两个指标是判断呼吸衰竭的 “金标准”。当动脉血中氧分压小于 60mmHg 时,就属于 I 型呼吸衰竭,常见于肺炎、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患者此时往往需要高浓度吸氧来改善缺氧;如果氧分压小于 60mmHg 的同时,二氧化碳分压还高于 50mmHg,就是更危险的 II 型呼吸衰竭,多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患者身上,这类患者不仅缺氧,还存在二氧化碳排出障碍,常常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才能平衡身体的氧供与二氧化碳排出,稍有延误就可能引发肺性脑病,危及生命。

除了判断呼吸衰竭,动脉血气分析还能帮医生精准调整治疗方案。比如通过动脉肺泡氧分压差,能了解肺部气体交换的效率,判断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电解质指标则能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因呼吸问题导致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避免出现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并发症。这些信息,靠静脉抽血是无法准确获取的 —— 静脉血反映的是身体代谢后的血液状态,而动脉血直接来自心脏泵出的 “新鲜血液”,能最真实地体现肺部气体交换后的血液情况,误差更小、参考价值更高。

很多患者觉得动脉抽血 “又痛又难抽”,这其实和动脉的生理特点有关。动脉位置比静脉更深,且血管壁上分布着更多敏感神经,穿刺时疼痛感会比静脉抽血更明显;加上部分患者因疾病导致血管收缩、变细,或者肥胖、水肿等因素遮挡血管,确实会增加穿刺难度。但即便如此,这项检查也不能省略。胡洋强调,对呼吸科住院患者来说,动脉血气分析是 “动态监测” 的重要手段,不仅入院时要查,治疗过程中还可能根据病情变化多次复查,比如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就需要通过反复检测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治疗效果又避免过度通气。

当然,医生也会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穿刺前会仔细评估血管,选择肘动脉、股动脉等相对粗直的部位;穿刺时会做好局部麻醉,减轻疼痛感;操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还能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尝试。很多患者事后都发现,虽然穿刺时有点痛,但拿到检查结果后,医生能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反而能让病情更快好转,“遭这一下罪很值”。

所以,当呼吸科医生建议抽动脉血时,不用过度抗拒。这项检查看似 “麻烦”,却是了解肺部功能、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与其纠结一时的疼痛,不如配合检查,让医生能更快掌握病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 毕竟对呼吸科患者来说,及时、准确的诊断,才是早日康复的关键。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