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只吃蔬菜,连主食都少吃,怎么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拿着体检报告,52 岁的糖尿病患者李阿姨满是疑惑。在很多人认知里,“吃素 = 稳血糖”,但上海市宝山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指出,事实并非如此 —— 有些素菜看似健康,实则是 “隐形升糖王”,尤其这 3 类素菜,吃多了反而会让血糖飙升,很多人天天吃却浑然不知。

一、这 3 类素菜,比米饭还升糖
“判断素菜是否升糖,不能只看‘素不素’,关键看淀粉含量、加工程度和烹饪方式。” 医生解释,以下 3 类素菜尤其需要注意:
1. 高 GI 淀粉类蔬菜:吃 1 块红薯 = 多吃半碗饭
土豆、红薯、玉米、南瓜、莲藕等淀粉类蔬菜,常被当作 “健康素菜” 大量食用,却忽略了它们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 每 100 克土豆含淀粉约 17 克,红薯约 20 克,与米饭(每 100 克含碳水 25 克)相差无几。若在吃米饭的同时,额外再吃 1 块蒸红薯(约 200 克),相当于一餐摄入 “双重主食”,总碳水化合物超标,血糖自然会升高。
更关键的是它们的升糖指数(GI):红薯 GI 值 77、土豆(煮)GI 值 66、南瓜 GI 值 75,均属于中高 GI 食物,远超绿叶菜(如菠菜 GI 值 15、生菜 GI 值 16)。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若一餐中淀粉类蔬菜占比超 1/3,餐后 2 小时血糖较正常饮食会升高 2.3-3.5mmol/L。
2. 深加工豆制品:油豆腐、素鸡藏 “隐形脂肪”
素鸡、油豆腐、腐竹等豆制品,常被认为是 “优质植物蛋白来源”,但它们的加工过程暗藏风险。以油豆腐为例,每 100 克脂肪含量高达 20-30 克,是普通豆腐(约 4 克 / 100 克)的 5-7 倍;素鸡为追求口感,制作时会加入大量油脂和淀粉,每 100 克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达 15 克。
这些高脂肪、高淀粉的豆制品,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导致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缓慢释放,引发 “延迟性高血糖”—— 餐后 1 小时血糖可能不高,但 2-3 小时后会突然升高,且持续时间更长,不利于血糖稳定。
3. “素菜荤做”:红烧茄子、糖醋藕片 =“糖油炸弹”
“茄子吸油,做红烧茄子得放半锅油,还得加 2 勺糖调味。” 家庭主妇王阿姨的烹饪习惯,正是 “素菜荤做” 的典型。茄子、藕片本身 GI 值不高(茄子 GI 值 15、藕 GI 值 38),但经过红烧、糖醋、拔丝等烹饪后,会加入大量糖和油:一份红烧茄子(约 300 克)含糖量可达 15-20 克,相当于 4 块方糖;炸藕盒的油脂含量更是高达 35%,远超健康标准。
这类菜肴看似是 “素菜”,实则是 “糖油混合物”,不仅热量超标,还会让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飙升。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若吃一份糖醋藕片,餐后血糖峰值可能比吃等量白米饭还高 1.8mmol/L。
二、稳血糖的 “正确打开方式”:烹饪 + 搭配双管齐下
“吃素想稳血糖,关键在‘选对菜、做对菜、搭对菜’。” 医生给出 3 点实用建议:
1. 选菜:优先 “非淀粉类蔬菜”,控制淀粉类蔬菜量
- 多吃绿叶菜(菠菜、生菜、油麦菜)、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甘蓝)、瓜茄类蔬菜(黄瓜、番茄),这些蔬菜碳水含量低(<5 克 / 100 克)、GI 值低,可放心吃;
- 淀粉类蔬菜(土豆、红薯)需 “替代部分主食”,比如吃 100 克蒸红薯,就减少 50 克米饭,避免碳水叠加。
2. 烹饪:拒绝 “油糖糊”,多用 “蒸煮拌”
- 避免红烧、糖醋、煎炸,采用蒸、煮、凉拌、快炒(少油)的方式,比如蒸南瓜、水煮莲藕、凉拌茄子(少油少盐);
- 勾芡会增加淀粉摄入,控糖人群做汤或炒菜时尽量不勾芡;
- 食物别煮太 “软”,比如粗粮别打成糊、粥别煮太久,避免淀粉过度糊化导致升糖加快。
3. 搭配:“2:1:1 餐盘法则” 稳血糖
用直径 23 厘米的浅盘,按 “2 份蔬菜 + 1 份蛋白 + 1 份碳水” 的比例搭配:
- 1/2 盘非淀粉类蔬菜(如炒时蔬);
- 1/4 盘优质蛋白(如清蒸鱼、豆腐、瘦肉);
- 1/4 盘碳水(如杂粮饭、少量蒸红薯)。
就餐时先吃蔬菜和蛋白,再吃碳水,可延缓胃排空,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三、注意!这类人 “先菜后饭” 需谨慎
医生特别提醒,胃酸过多、胃炎或消化不良的人群,不建议 “先吃蔬菜再吃主食”,以免空腹时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痛、反酸。这类人群可调整为 “菜 + 蛋白 + 主食交替吃”,同样能起到平稳血糖的作用。
新闻总结
“吃素就能稳血糖” 是常见误区,高 GI 淀粉类蔬菜(土豆、红薯)、深加工豆制品(油豆腐、素鸡)、“素菜荤做” 菜肴(红烧茄子、糖醋藕片)这 3 类素菜,因淀粉含量高、油脂糖分添加多,反而会导致血糖飙升。科学控糖需做到:选菜优先非淀粉类蔬菜,淀粉类蔬菜替代部分主食;烹饪多用蒸煮拌,拒绝油糖糊;搭配遵循 “2:1:1 餐盘法则”,先吃蔬菜蛋白再吃碳水。只有兼顾食材选择、烹饪方式与膳食结构,才能真正实现 “吃素稳血糖” 的目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