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二期项目终止” 的公告,揭开了李子园的 “甜蜜烦恼”。这家以甜牛奶闻名的乳饮企业近日宣布,搁置原本计划投资 2 亿元的 3 条无菌灌装产线项目,理由是 “土地与产业规划调整”。但财报数据却指向更残酷的现实:2024 年公司总产能利用率仅 66%,龙游工厂 13.36 万吨设计产能仅用掉一半,鹤壁工厂更是闲置超 5 成。一边是 15.8 亿元在建项目即将释放的新增产能,一边是核心产品连续两年下滑、有息负债激增 30% 的压力,成立 30 年的李子园,正站在健康消费浪潮与过剩产能的夹缝中艰难突围。

健康革命:“工业甜水” 失宠,产能过剩浮出水面
李子园的困境,始于消费者对 “甜” 的抛弃。其核心产品甜牛奶含糖量高达 10.5g/100ml,被年轻消费者贴上 “工业甜水” 标签,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数据显示,超五成市民明确选择无糖饮品,偏好高糖饮料者仅占 5.4%。需求端的剧变直接反映在业绩上:2025 年上半年含乳饮料营收同比下滑 11.19%,2021 至 2024 年该业务收入从 14.27 亿元降至 13.54 亿元,核心市场华东、华中收入双双下滑,经销商净减 415 家。
更致命的是替代品的围剿。2023 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达 2585 亿元,预计 2028 年将增至 5732 亿元,这类强调新鲜与营养的产品,精准分流了李子园的 18-35 岁核心客群。与此同时,运动饮料、植物饮料以超 30% 的增速抢占市场,含乳饮料份额持续收缩。需求疲软之下,产能过剩问题彻底暴露:云南基地 5.1 万吨产能利用率 75%,龙游、鹤壁工厂分别仅达 48.2%、41.2%,大量生产线处于半闲置状态。
转型突围:押注上游与新品,却陷 “叫好不叫座”
为消化过剩产能,李子园打出 “上游 + 新品 + 渠道” 组合拳,但收效甚微。成本端,公司投资 3.2 亿元在宁夏建生乳深加工项目,试图摆脱对进口奶粉的依赖,可项目 2025 年底才投产,短期内难以缓解毛利率下滑至 15.8% 的困境,且 37.43% 的资产负债率已限制财务弹性。
新品端的尝试更显尴尬。2025 年推出的维生素水定位 “6 零配方”,但因未用天然甜味剂、膳食纤维含量不足,与元气森林、沪上阿姨的健康产品形成差距,上半年销售额仅 2000 万元,距离 “第二大单品” 目标相去甚远。其他创新产品更惨:乳味风味饮料收入 456 万元却亏损 8.91%,复合蛋白饮料营收刚过百万。东吴证券预警,若维生素水销售不及预期,公司盈利将进一步承压。
渠道转型同样步履维艰。尽管 2024 年电商收入增长 90.5%,零食量贩渠道增速超 40%,但传统经销仍占营收 95% 以上。与全家便利店的合作未能撬动增量,特通渠道的拓展也难以快速填补核心市场的萎缩。品牌年轻化努力亦遇阻,即便请来新代言人、搞国漫联名,消费者对其 “童年甜牛奶” 的固化认知仍未打破。
未来拷问:59 万吨产能压顶,如何避免 “越产越亏”?
李子园的转型窗口正在收窄。截至 2025 年 6 月,公司 5 个在建项目总预算 15.8 亿元,2029 年产能将达 59.26 万吨,较 2024 年激增 58%。若按当前 66% 的利用率计算,届时需新增近 20 亿元营收才能消化产能,而 2024 年公司总营收仅 14.8 亿元,缺口巨大。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园的核心矛盾在于 “旧产能与新需求错配”。当前含乳饮料产能已严重过剩,却仍在加码同类项目,而真正符合健康趋势的功能性饮品产能不足。更危险的是财务风险:有息负债已达 7.57 亿元,有息资产负债率 24.66%,若新增产能无法转化为收入,可能陷入 “越产越亏” 的恶性循环。
新闻总结
李子园终止 2 亿项目,是过剩产能压力下的无奈止血,更是传统乳饮企业在健康消费革命中的缩影。其核心困境在于:依赖高糖产品的旧模式已失效,而新品缺乏差异化、渠道转型缓慢、上游布局远水难救近火,导致 66% 的产能利用率难以提升。未来,15.8 亿元在建项目将带来 58% 的产能增幅,若不能快速解决 “产品适配健康需求、渠道突破传统依赖” 两大问题,新增产能恐将成为更重的负担。对于投资者而言,估值从 80 倍 PE 回落至 20 倍的李子园,其转型成效仍需观察 —— 唯有让 “过剩产能” 匹配 “健康需求”,这家 30 年巨头才能真正消化 “甜蜜负担”,否则可能在行业洗牌中逐渐失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