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度数一降再降,是行业自救的新希望,还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冒险?” 近两个月,除茅台外,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舍得等一众头部上市酒企纷纷投身低度酒赛道,舍得推出 29 度 “舍得自在”,酒鬼酒更是准备推出 33 度、28 度等多款低度产品,水井坊也计划在特定区域试水 38 度以下白酒。在白酒量价齐跌的当下,这场来势汹汹的降度潮,真能拯救白酒行业于水火吗?还是如部分投资人所质疑的,只是酒企应付股东压力的仓促试验?

白酒降度:看似美好,实则困境重重
曾被视为低端代名词的低度酒,如今却成了酒企竞相追逐的热点。在白酒行业面临需求下行、股价低迷的困境时,酒企押注低度酒,试图通过降价吸引更多消费者,以解燃眉之急。从历史经验来看,低度酒却从未真正成为行业的 “救命稻草”。
上世纪 70 年代,受粮食短缺影响,白酒行业开启首次低度探索;此后,1989 年亚洲金融危机、2012 年八项规定及塑化剂风波等时期,低度酒风潮多次出现。时任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宋书玉甚至断言 “白酒低度化趋势不可逆转” 。可事实却是,每次行业触底反弹,靠的并非低度酒,而是高端化。比如 2012 年塑化剂和八项规定的双重打击下,白酒行业低迷三年,直到棚改货币化带动地产繁荣,催生出大量商务场景,名酒通过高端化提价才得以翻身。
商务主导:低度酒难破的行业困局
支持白酒低度化的观点认为,低度酒既符合健康化趋势,又能吸引年轻人。但实际上,白酒消费的主力军并非年轻人,撑起白酒近万亿市场的,主要是政商务消费。以茅台为例,商务接待占比 50%,礼品占比 30%,宴会占 10%,自饮等需求仅占剩余部分。在我国,高端白酒价格不菲,注定不是普通消费者的日常饮品,其需求大头与茅台类似,主要源于商务场景。
白酒的交际属性决定了它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基建、地产等领域,高端白酒是商务应酬的 “标配”,是获取订单的 “润滑剂”。而这些商务消费场景由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决定,白酒在供给端的创新,比如推出低度酒,根本无法创造新的商务场景。此外,低度酒在商务场合往往不被认可,既与高端商务形象不符,又难以烘托氛围,无法发挥高度酒在商务应酬中的作用。
股东压力:降度潮背后的隐忧
明知低度酒难以拯救行业,头部酒企却仍纷纷布局,这背后或许隐藏着股东压力。当前,白酒消费股中报表现不佳,20 家白酒上市公司上半年仅 6 家营收、利润正增长;股价方面,白酒板块已连跌 4 年,较高点下跌 4 成。面对这样的业绩和股价表现,管理层为回应股东要求,不得不有所行动,推出低度酒便成了 “看起来不错” 的选择。
但这种做法可能掩盖了白酒行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下,白酒行业面临渠道压货、动销不畅的难题,上半年上市酒企应收账款同比增长 13.2%,平均存货同比增长 12.5%,存货周转天数从 765 天增加到 950.3 天。酒企为维持业绩,依赖更宽松的信用条件鼓励经销商进货,却进一步加剧了渠道库存压力。
新闻总结
在白酒行业深陷量价齐跌困境之际,众多头部上市酒企掀起低度酒热潮,试图通过降度降价吸引消费者,却忽视了低度酒难以带领行业走出低谷的历史教训。白酒消费主要依赖政商务场景,供给端的低度化创新无法撬动这一核心需求,且低度酒在商务场景中存在诸多劣势。酒企集体押注低度酒,或受股东压力驱使,为应付业绩和股价困境仓促为之。然而,白酒行业真正的问题在于渠道压货和动销不畅,酒企应卸下业绩包袱,牺牲短期利益,优化产业环境,探寻更有利于长期发展的道路,而非盲目跟风低度化。否则,这场降度潮可能只是一场短暂的 “热闹”,无法真正解决白酒行业的深层次问题,引领行业走出困境。
发表回复